「現在你們要將基比亞的那些匪徒交出來,我們好治死他們,從以色列中除掉這惡。」便雅憫人卻不肯聽從他們弟兄以色列人的話。(士20:13) |
「於是以色列從但到別是巴,以及住基列地的眾人都出來,如同一人,聚集在米斯巴耶和華面前」(1),[1] 收到利未人那血的控訴後, 以色列人眾首領和軍長很快就都去到米斯巴, 要聽利未人的控訴, 要決定怎樣對付基比亞的便雅憫人。
A. 利未人的控訴, 1-7B. 眾百姓的決定, 8-11
C. 便雅憫人拒絕, 12-17
「請你將這件惡事的情由對我們說明」(3), 當各支派共四十萬大軍聚集在米斯巴的時候, 那些首領們就叫那利未人說明究竟 …
「我和我的妾到了便雅憫的基比亞住宿…」(4), 4-7節報告了利未人的控訴, 但好像與前文報告那一夜的情況不太一樣, 其中把基比亞人想要和他交合說成想要殺他是明顯差異。
「我們連一人都不回自己帳棚、自己房屋去…」(8), 聽畢利未人的控訴以後, 眾人就作出8-10節的決定, 於是以色列人彼此連合如同一人, 決定從各支派以十選一的安排, 招聚大軍去基比亞進發, 為要攻擊那城。
「你們中間怎麼做了這樣的惡事呢?」(12下), 這支由各支派代表組成的問罪之師沒有即時出發, 而是先派人去便雅憫支派的各家提出12下-13上的質問, 要他把行兇的匪徒交出來, 但便雅憫人拒絕了, 結果一場同族支派間的大戰爆發了, 便雅憫各城派出了二萬六千人, 另加上基比亞的七百精兵; 而那邊廂的以色列眾支派聯軍則有四十萬人。大戰一觸即發!
「基比亞人夜間起來,圍了我住的房子,想要殺我,又將我的妾強姦致死」(5), 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以色列人決定要向便雅憫的基比亞人大興問罪之師嗎?不, 是因為眾人的情緒本來已經被利未人送來的那一塊的妾侍殘肢所攪動, 這才是最根本原因, 當這一大群情緒激動的人聚集在一起時, 他們的情緒被牽動, 他們就忘記了十二支派的手足關係(事實上, 在下文我們就看見他們為此後悔)。
「從以色列中除掉這惡」(13), 十二支派互相殘殺的戰事發生就是為了這原因, 這一個原因聽起來十分神聖, 然而他們卻從沒有為這事尋問過神, 而引發這戰事的竟然是一個利未人!他們只任由情緒主導, 以致更悲慘的事還要發生。
一個帶領人學習神話語, 為民禱告和獻祭的利未人帶頭用殘肢控訴, 鼓動人訴諸武力去解決紛爭, 這才是以色列人的不幸, 這才是士師記要提醒以色列人警醒的功課。
甚麼時候當我們以為可以用惡把惡除掉, 只會帶來更大的惡, 以為這樣可以解決不幸, 結果只會帶來更大的不幸。
「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羅12:17)
【附錄: 四十萬大軍的讀法】
以色列民的首領,就是各支派的軍長,都站在神百姓的會中;拿刀的步兵共有四十萬。(20:17)
有人認為若以這故事發生在進迦南的早期, 以色列的聯軍不可能有四十萬, 因為當他們全力進攻耶利哥時也只有四萬人,在底波拉時代打仗的人數也只有四萬人(五8)。事實上譯成十萬的兩個字meah ʾelep̄, 前者是「百」, 但後者的「千」(ʾelep̄)也可以譯成「家族」或「家庭單位」(如:士六15;撒上十19;彌五2),也可指軍隊分隊的長官。所以這裏可能說明這個聯軍有四百個領軍長官, 或是四百個作戰單位, 這讀法有助我們理解為何在下文, 這四十萬大軍為何竟然連番被便雅憫人打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