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等他施行公理,叫公理得勝。(太12:20) |
「那時…」(1), 這時間詞說明, 本段報告的事件發生於耶穌仍然在迦百農時的一個安息日(參可2:1)。這些事件進一步顯明耶穌的身份, 也進一步引來當權者和既得利益者的攻擊, 甚至他們決意除滅耶穌。
A. 安息日的問題, 安息日的主, 1-8
B. 安息日作善事, 可出手救羊, 9-14
C. 不要給他傳名, 外邦人仰望, 15-21
「看哪,你的門徒做安息日不可做的事了!」(2), 當耶穌和門徒經過麥田, 門徒餓了, 既看見麥子已經長成, 麥穗好作食物, 於是就摘麥子吃了, 但卻因此被法利賽人指斥, 吃麥穗犯的是甚麼條例呢?因為掐麥穗是收割麥子的一個程序, 算是工作![1]
「你們沒有念過嗎?」(3), 為了回應法利賽人的挑戰, 耶穌提及兩個他們熟知的事件,
並兩次用這語句反問他們, 因為兩事件中的祭司其實都違反了他們提及的安息日規條。前者是大衛和跟從他的人吃陳設餅事件(見撒上21:1-6), 後者則是祭司在安息日從事獻祭的工作, 但卻不算是犯安息日。[2]
「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7, 引何6:6), 耶穌指出人若明白這先知的話,
就不會「將無罪的當作有罪的了」,[3]
即是說門徒其實並沒有犯了安息日的罪, 因為上主不單只是憐恤祭司, 而是憐恤每一個人。耶穌這樣的解說實是顛覆了當時拉比教導的觀念。但耶穌憑甚麼權柄對律法作出這樣的解說?「因為人子是安息日的主」(8), 耶穌比誰都更明白安息日的意義。[4]
「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10), 按當時拉比猶太教的規定, 若不是生命垂危, 醫治工作在安息日是不容許的,[5]
耶穌當然明白這規定, 不過他提出猶太人遇有羊在安息日掉進坑裏, 都會即時把羊拉上來作為實例, 用以說明他們的安息日條何等荒謬。請注意, 安息日條例是當日的拉比猶太教把聖經簡化和約化的產品, 不少地方曲解甚至錯解了聖經。不過, 猶太人因此決定「商議怎樣可以除滅耶穌」。耶穌知道了, 就離開那裏, 於是有更多人得到醫治, 這實是以賽亞書的先知話語應驗。
「看哪!我的僕人…」(18) , 作為本段講論的總結, 作者在18-21節引用了幾處以賽亞書的話(賽42:3, 49:5-6,
53章), 說明耶穌果然就是人們等待的基督(彌賽亞), 不過也藉此糾正人們對基督的觀念。第18節先是說明, 藉著所賜的聖靈為證, 耶穌的確是神所揀選, 把上主的公理(神的義)傳給外邦的僕人。
「他不爭競, 不喧嚷…」(19), 這裏說明耶穌因為宗教領袖的攻擊, 而離開當地的情況,
就如以賽亞書的僕人之歌講論的僕人的表現一樣, 雖然因此「街上沒有人聽見他的聲音」, 但是…
「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20), 20-21節說明上主對人的憐恤, 因為僕人的工作,
於是受傷害者會得醫治, 被逼迫者會得到幫助,
因此上主的公理會得到實現, 並且得勝,
甚至外邦人都會認識和仰望上主的名。
對於今天我們這些等待耶穌再來的信徒, 今天的經文提醒我們不要因為事情好像未有照著聖經應許發生而灰心, 動搖對耶穌的信心, 因為主應許過的, 必然成就, 因為上主的公理必然得勝。
「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等他施行公理,叫公理得勝」(20) |
[1] 麥子成熟的時候,判斷麥子合宜的採收時間,是個學問。掐麥穗,是早期判斷麥穗是否成熟的方式
[2] 參猶太人口傳律法米示拿(Mishnah) 10:11-15, Pesahim6:1-2。
[3] 在何西阿書裏, 當日先知是要藉以批評當日的以色列人, 即使他們已經照律法規定獻祭, 但先知因見他們沒有憐恤弱勢群體, 就予以批評。
[4] 耶穌提出祭司在殿裏犯了安息日的事例, 及自己是安息日的主, 無意說明因自己的身份遠比祭司更尊貴, 說明他可以像祭司一樣破壞安息日的規矩, 而實是說明那祭司所作的和自己所作的, 都沒有違反神設立安息日的原意。
[5] 按照米示拏的規定(Mishnah, Yoma 8:6), 如果一個人有生命危險, 在安息日那天救治他是合法的, 否則就要等到第二天再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