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是你們以事奉耶和華為不好,今日就可以選擇所要事奉的:是你們列祖在大河那邊所事奉的神呢?是你們所住這地的亞摩利人的神呢?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書24:15) |
「約書亞將以色列的眾支派聚集在示劍」(1),第二十四章是全書的結束,不過從時序上言,這一章的主體部份(1-27)其實是當日他們在示劍立約起誓的一個回顧(參8:30-35),就像電影結束時, 導演刻意插入一段之前已經發生卻沒有詳細報告過的卻十分重要的片段。用以叫讀者印像深刻。我們先來看這回顧的上半。(參附錄:第24章大綱)
A. 回顧百姓走過的路。1-3
A1 百姓出埃及的路,1-7
A2 過約但河的過程,11-13
B. 起誓立約事奉上主,14-18
B1 約書亞作出呼籲,14-15
B2 百姓回應事奉主,16-18
百姓出埃及的路(1-7):
聖經學者告訴我們24:1-27是按赫人宗主國與藩屬立盟約的格式寫成的,這格式有歷史回顧,誓詞,祝福與咒詛的內容,最後就是把盟約條文寫下。[1] 所以本章一開始就有1-13節的歷史回顧。從亞伯拉罕的父親他拉在迦勒底生活講起,說明因為耶和華的帶領,他們的祖宗亞伯拉罕去到迦南地,生子孫以撒和雅各,後來雅各一家去了埃及,再由摩西和亞倫把以色列人從埃及地領出來,之後神帶領他們過紅海和在曠野住了許多年日。
過約但河的過程(8-13):
回顧完出埃及的歷史後,約書亞就帶領眾人回顧百姓在約但河兩岸的經歷,提及戰勝兩個亞摩利王,得了他們的地土和葡萄園和橄欖園。這裏提及摩押王找了巴蘭來咒詛以色列人,結果反被上主用來祝福以色列人。
約書亞作出呼籲(14-15):
「現在你們要敬畏耶和華,誠心實意地事奉他」(14),從這裏開始是立約的誓詞,示劍起誓立約共有四段誓詞,全都是先由約書亞提出一個呼籲,然後由百姓作出回應。[2]13-18節是第一段誓詞,14-15節是約書亞的呼籲,是叫以色列全體百姓除掉外邦假神,包括最原初的亞伯拉罕的父親他拉的族人所拜的,在埃及地四百年生活習慣了的埃及人拜的,還有就是他們現在所站之地的亞摩利人所拜的。約書亞要他們當下決定單單事奉耶和華。「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15下),約書亞首先這樣說出自己的選擇。
百姓回應事奉主(16-18):
聽到約書亞的呼籲後,百姓隨即作出這裏的回應,他們都回應說要事奉耶和華,他們不敢不事奉耶和華,因為他們經驗了耶和華把他們從埃及的為奴之地領出來,因為神在他們眼前行了諸多大神蹟,因為神在他們所行的道上,所走過的的諸國,都保護了他們,因為耶和華把住在迦南地的亞摩利人從他們面前趕出去,所以他們認定耶和華是他們的神。
今天不少基督徒都是因為經驗了神的幫助然後決志信耶穌,有家庭問題得解決的,有因學業問題得幫忙的,有因身體重病得醫治的,這也是當日這些以色列人對約書亞的第一個呼籲的回應,是的,神果然我們的幫助,我們的力量和我們的避難所,就這樣,不少人成為基督徒了,去教會聚會了,不過,因為經驗了上帝的幫助就決志相信耶穌足夠嗎?就可以事奉耶和華嗎?有一天,當我們期望的幫助沒有在禱告後臨到,我們還會禱告嗎?我們仍然願意事奉主嗎?在人生路上,事奉的日子中,困難和失敗是不能避免的,這是約書亞親身經驗過的,但他相信主的恩典夠用,主的應許可以帶領他走過各種挑戰,所以他在眾人面前宣告:「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求主帶領我們也以此為目標,永不後退。
【祈禱】
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書24:15下)
作我的幫助與避難所的主啊,叫我不單因為恩典而信,更要在艱難中堅定相信,教導我像約書亞一樣事奉你。阿們。
全章大綱:
A. 歷史回顧,直到打敗兩王,1-13
B. 四段對話,百姓起誓宣告,14-27
B1 事奉耶和華,百姓願意事奉,14-18
B2 不能事奉神,百姓定要事奉,19-21
B3 要作出見證,百姓願意見證,22
B4 現在作見證,百姓必要事奉,23-24
C. 與神立約,寫律法在石為記,25-27
D. 約書亞死,其它事情的交待,28-331.
時間地點簡說:
「約書亞將以色列的眾支派聚集在示劍」(1),這裏一開始就告訴我們立約起誓的地點在示劍,並且報告出席者有以色列的長老、族長、審判官,並官長等,以及在歷史回顧只到過約但河和兩個亞摩利王被打敗,而沒有提及南北爭戰打敗三十一王,也沒有提及分地等事,在在都說明這一個立約起誓的事件,不是在約書亞110歲快要死去前發生,而是在當日打敗耶利哥與艾城二王之後,全體百姓走到以巴路山起誓。注意,歷史回顧部份是先提及過了約但河才提及兩個亞摩利王被打敗,說明中提及打敗二王的事(12),並非一般以為的在河東打敗的希實本王西宏和巴珊王噩,而是耶利哥王和艾城王。所以他是在以巴路山旁的示劍對著眾人振臂呼喚
「現在你們要敬畏耶和華,誠心實意地事奉他,將你們列祖在大河那邊和在埃及所事奉的神除掉…」(14),當約書亞說出14-15節的話時,其中的慷慨激昂,顯示那時他還不是年紀老邁,而是精力旺盛,所以這一個立約起誓的背景是8:30-35,在以巴路山旁的示劍,而不在後來會幕所在地的示羅。
[2] 民中所謂百姓的回應其實是十二支派的領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