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2日 星期六

教會的意義、角色與聖禮 (系統神學第15講)



教會是他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1:23)

1. 教會(ekklesia)的意義
1.1. 教會的性質
新約聖經裏教會這字本來意思是聚集, 可以指任何一種定期的聚會, 包括政治集會, 和異教的宗教聚集, 所以基督徒的聚集是「上帝的ekklesia(林前1:2),[1] 因此教會(church)的意義就有別於這個字的本義, 而成為一群蒙神呼召而聚集的人所組成的信仰群體。教會是一群「承認自己是罪人」的聚集, 而不是「聖人俱樂部」。
1.1.1. 無形的教會, 意指所有重生得救的信徒組成的教會, 不限時間和地域, 那裏有信主的人, 那裏就有教會存在, 因為信徒是聖教會的肢體, 因此信徒無論在何地方, 遇上信主的人, 都以「主內弟兄姊妹」相稱。教會是大公的, 即以基督為首, 無分高低與種族。
1.1.2. 有形的教會, 即地方教會, 耶路撒冷教會, 安提阿教會。無形教會的名錄只有上帝才知, 有形教會不免有偽信徒(如稗子比喻)但到審判之日, 上帝會把他們分別出來。

1.2. 教會的特徵
1.2.1. 合一性(unity), 肢體雖多, 但身體只有一個(1:22-23), 耶穌是教會獨一根基(林前3:11), 會眾有同一信仰(4:5), 無形教會體現這合一特徵, 有形教會只能部分體現。
1.2.2. 聖潔性(holiness), 上帝把教會分別為聖, 教會雖存在世界卻不屬世界, 信徒群體為「聖潔的國度」(林前1:2), 雖然在生活上聖徒仍有過失, 藉耶穌寶血被上帝看為聖潔。
1.2.3. 大公性(catholicity), 地方教會是屬於大公教會的一部分, 所以地方教會要彼此相通, 一個地區的教會遇有困難, 其他教會要聯手相助, 並彼此代求。
1.2.4. 承繼性(apostolicity), 也稱使徒性, 說明教會的教導是從使徒承傳, 而使徒是承傳於主, 教會接受及傳承使徒的教訓, 宗教改革, 非另立新教, 而是回歸使徒傳統。
1.2.5. 教會是上帝的家(提前3:15), 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裡的人了。(2:19), 家的特徵是愛的關懷與愛的服事, 家中長幼有序, 卻無尊卑之分。

1.3. 教會的標記
教會主要做的是敬拜, 因為敬拜是信心的表現, 代表信徒以上帝為尊崇的對象, 教會其他事工都必須從敬拜起始,[2] 教會的標記是用來分辨教會的合法性, 主要有四項:
1.3.1. 宣講真道, 教會要按聖經宣講真道, 藉著聖靈引導人藉此聽到上帝說話。
1.3.2. 施行聖禮, 浸禮是見證人的生命更新, 主餐是記念耶穌成就救恩及候主再來。
1.3.3.
教會紀律, 監督受託執行紀律, 保持教會純潔(16:19), 偏離正道者要受懲戒。
1.3.4. 廣傳福音, 信徒被培育為要傳福音, 建立教會, 擴展神的國度。

2. 教會的宗派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 身體只有一個, 不應該分開, 但教會的不同宗派卻與此背道而馳。其實宗派是宗教改革的歷史產物, 當教會擺脫羅馬天主教的統制後, 自然發展成為不同的團契, 後來就成為不同的宗派, 有以其創立人為名字的, 也有以推行的信念為名字的。[3]
2.1. 主教制 (Episcopal), 主教為治理教會的首要人物, 監督制認為監督是承襲使徒的職位和權柄, 教皇制便是監督權柄的最高發展。聖公會是實行監督制的教會。
2.2. 長老制(Presbyterian), 長老制承認各會堂在對內事務上有獨立制裁權, 各堂會聯組織區會, 大會和總會, 各級會議只討論有關自己範圍的事項, 教牧任免要有總會確認
2.3. 公理制(Congregational ), 公理制與主教制相反, 以各堂會在行政上完全獨立為原則, 並沒有區會, 議會之設立, 教政權柄最後操在獨立教會會員手中, 教牧由會員聘任[4]
2.4. 無組織, 貴格會、弟兄會及小群教會等, 主張信徒皆可以施行聖禮和講道

3. 教會的角色
3.1 入世而不屬世
當耶穌要離開門徒時雖然提醒門徒他們不屬世界」(17:14), 所以世界恨門徒, 但接著又說:我不求你叫他們離開世界, 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17:15)。教會與社會的關係也一樣, 我們既不會如佛家般不染凡塵, 也不會像俗世主義, 任由世界賦予教會在在的價值, 我們在生活在世上, 要向創造主負責, 而世界之運行, 亦依賴創造主的護理。由於教會認定他們只屬於主, 所以他們面對猶太人的逼迫及羅馬政府的殺戮時, 仍然不改變原初的信仰, 因為教會的頭是基督, 教會乃是許配了給主的新婦, 教會不單要在逼迫中站穩, 宣揚福音, 更要服事有需要的人, 指摘不義社會制度。

3.2. 教會與社會政治
3.2.1. 神的百姓從沒有迴避社會的實況, 耶利米在猶大亡國前, 被當時的民族主義分子視為叛國賊, 而波斯政府出任高職的尼希米, 卻因為相信上帝仍然帶領以色列人而表現出一種超越理境的遠見和勇氣。耶利米和尼希米的政治參與都不是按著當時民族及宗教感情去決定, 而是依從超越環境的啟示指引。
3.2.2. 信徒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6:4), 這樣宣告的彼得卻常四處週遊, 關心民間疾苦, 救病扶危(3:6, 9:33), 參與耶路撒冷大會(15:7), 及記念窮人需要等(2:10), 在在顯示耶穌基督的福音是一個整全的福音, 因此傳道人不能掩面不看羊群所在社區的艱苦, 及他們所經歷的風險, 一個基督徒縱然有好的屬靈經歷」, 但若對社會的事情不加注意, 他的屬靈洞見並不一定保證他能對社會作出正確的回應。[5]

4. 教會的聖禮
路德主張聖禮包含兩件事: 上帝話語的應許和聖禮的媒介, 媒介本身不是聖禮(如浸禮用的水與主餐禮的餅和杯等), 聖禮本身必須是經由上帝設立, 再加上神的應許之禮儀,施行聖禮的有效性並不在施行者的身分, 因為聖禮是上帝的工作, 不是人的工作, 教士沒有上帝受造的恩典,[6] 信徒皆為祭司, 在沒有聖職人員的情況下, 一位信主的信徒, 可按照聖經的教導, 施行聖禮, 領受者若憑信心領受, 亦會領受上帝的應許。

4.1. 浸禮, 雖然全身浸最能表現與基督同死同埋葬的意義, 唯浸禮的重點不在水的多少而在施浸的水, 上帝的話語應許和受浸者的信心領受, 聖經有浸入和灑水例子。[7]
4.2 主餐禮, 藉著主的話語宣講與媒介的運用, 會眾一同領受主的恩典。1.記念主的恩典, 2.重溫信約, 3.與主相會, 4.實踐肢體生活, 5.表示信徒合一, 6.宣揚主的死, 7.等候主再來。




[1] 有人提出這字由ek(out, 出來) kaleo(call, 呼召)二字組合而成, 所以說是教會的意義, 只是一廂情願的說法, 這字早於教會出現已經存在。雖然作為提醒信徒教會的意義亦無不可。這字在舊約七十士譯本經常用於描述以色列人的全會眾, 如申4:10, 20:2等。
[2] 聖經提及的事奉有雙重意義: 敬拜與工作, 但它更常指敬拜, 舊約律法書講的事奉都與敬拜相關。新約講的「事奉」也有同樣的意義, 敬拜是個人將自己完全奉獻, 按聖靈和真理獻上。
[3] 如貴格會, 門諾會及衛理宗等, 也有以他們推動的宗教運動精神為名的, 如長老宗、公理宗和浸信宗等。他們強調教會的自由, 不隨從宗教組織制度, 不與政治聯合, 政教宗全分開, 不與世俗相混, 強調自由民主與獨立是教會的精神。
[4] 獨立堂會可按實際需要聯合其他堂會, 共同服務社區或協力差傳等
[5] 基督徒必須關心甚至參與才能成為時代的先知潘霍華和德自由民主黨, 烏克蘭總統。
[6] 適當運用媒介和傳講上帝說話的聖禮都有效。天主教認為只有教會的的祭司階級才可以作為人神之間的丄保, 因此, 只有教士可以施行聖禮, 因為他們擁有上帝受造的恩典(created grace), 路得拒絕天主教其餘五個聖禮:悔、堅振、傳油、聖秩、婚禮。
[7] 五旬節當日有三千人受浸, 當時行的浸禮顯然是灑水禮。在腓立比的獄卒全家受浸亦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