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兒子卻生氣,不肯進去;他父親就出來勸他。(路15:28)
|
「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裡去…」(20), 浪子回家的比喻是聖經中最為膾炙人口的故事, 而這一幕更是最為感人之處, 一個散盡父親所分產業的小兒子, 當他在遠方想起父親的好時, 就決定重回父家, 然後被無條件的接納,
本來想好了的道歉之語句都未曾有機會講, 就已經重得兒子的位份。於是路加福音在談論一個倫理的教訓, 叫人無條件接納犯錯的人, 是這樣嗎?
A. 聽道者和議論者, 1-2
B. 失而復得的比喻 (3-32)
B1. 失羊的比喻, 3-7
B2. 失錢的比喻, 8-10
B3. 失子的比喻,
11-32
是的,
父親愛子之心, 確是如此, 這樣的父親實在難得, 我們的天父也確是這樣等待那些在罪惡過犯中離家遠去的浪子, 每一個願意悔改的浪子都要得著兒子的名份, 許多的報道會都在這裏結束信息, 許多被感動的人都湧上台前要決志相信耶穌, 不過…
耶穌這個比喻不單只是要講給那些不守家規的壞孩子(眾稅吏和罪人(15:1), 那浪子所代表的)聽的, 而更是要講給那些一直以來都以自己已經做得很好為傲的好孩子(法利賽人和文士(15:2), 那大兒子所代表的)聽的, 否則耶穌就不用不厭其煩連續講了三個比喻(15:3-7的失羊的比喻, 8-10的失錢的), 因為前面兩個比喻已經說明又說明失而復得的喜悅(一個罪人悔改, …15:7, 10[1]),
失而復得的主題也在第三個比喻中出現。
這一連三個比喻組合起來引領讀者的不是那重覆的意思(失羊復得, 失錢復得, 失子復得), 有比這倫理的教訓教導更是耶穌所關注的, 就是那大兒子, 那個只在第三個比喻中才現的角色, 前面兩個比喻再加上浪子回家都是為要告訴那個以為自己已經做得很好的大兒子, 他以為自己沒有犯錯, 又沒有離家, 所以配得擁有父親所有的產業, 所以當父親竟然無條件接納浪子回家時, 他就不高興, 甚至父親出來勸他, 他也不肯回到家去,
那是看似未失, 卻實已失去, 失而復得還沒有發生!…
大兒子所代表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才是三個比喻的焦點, 他們不能接受耶穌接待稅吏和罪人進入耶穌來建立的新信仰群體—教會(新以色列, 羅9:6-8)—在地上踐行神的國和義的人(太6:33, 路12:31)。
父親勸說了, 大兒子仍然不肯進去, 就是說明, 是這些猶太人自己拒絕上帝的安排和揀選, 反而使自己站在救恩門外, 直到今天,
父上帝仍然等待那些本已在家裏的兒子回家, 和天父一同歡慶浪子回家的喜悅, 死而復活的喜悅。
今天我們也不明白為甚麼天父會讓某一件事發生嗎? 以致我們也憤憤不平, 站在門外, 不肯再進那家門, 甚至從此都不想回家了嗎? 對天父爸爸的勸說充耳不聞嗎? 是的, 那一天當我們決志信主時, 我們都不再是那小兒子了, 但許多日子過去了, 我們今天怎麼了?
大兒子卻生氣,不肯進去;他父親就出來勸他。(路15:28)
圖面上的英文 Pordigal 錯了,應是Prodigal。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