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願有一位肯聽我!(看哪,在這裡有我所劃的押,願全能者回答我!)(伯31:35)
|
說明過因為守著與神所立的約,所以沒有戀慕別人財物,並憐恤人缺乏之後,約伯在結束這一段自辯宣告裡再用「我若…就必…」的片語,辯說自己的無辜。
A. 若有做,算有罪。24-32
A1 若以別物作倚靠,就算犯罪背棄神,24-28
A2 若容客旅住街上,就算沒有聽從神,29-32
B. 若有罪,願受罰。33-40
B1 若遮掩自己的錯,情願己罪被公開,33-37
B2 若奪取別人田地,願地出蒺藜惡草,38-40
若以別物作倚靠,就算犯罪背棄神(24-28):
約伯在本段繼續用了三個「我若…就必…」這句式來說明自己從沒有背棄上帝,包括若以黃金為指望,若因財物豐裕歡喜,若見太陽發光就跟從,這樣的三番強調說明只有上帝是他的倚靠,不然,就算是自己背棄神。
若容客旅住街上,就算沒有聽從神(29-32):
約伯又再用了三個「我若…就必…」這句式來說明自己始終聽從神的教導生活,包括29-30節的見敵人遭報就歡喜,那是幸災樂禍的過犯;31-32節的不接待客旅而讓他們露宿街上,那是沒有惻忍之心的過犯。
若遮掩自己的錯,情願己罪被公開(33-37):
所謂「像亞當」者實是指像某些人的行為而不是指創世記裡的亞當,這裏提及自己若然像那些遮掩己錯的人,就情願自己的罪行被公開,[1] 甚至被君王知道(37)。
若奪取別人田地,願地出蒺藜惡草(38-40):
約伯在幾節又用「我若…就必…」這句式語來結束這段自辯,說明自己若真的有罪,就願意受懲罰。像開始時一樣強調自己從沒有貪戀人的東西,開始時說的是女子(見1-12),現在說的是田地。
「約伯的話說完了」(40下),約伯的長篇論說終於講完了(29-31章共96節),讀者不難發覺實際上他是把第28章以前的論說重新再講過了一次,然後末了只是呼喊「惟願有一位肯聽我」(35),沒有咒罵和埋怨,他只願意有一位肯聽他說的話。約伯改變了,為甚麼約伯有這樣的改變?
「敬畏主就是智慧;遠離惡便是聰明」(28:28),因為故事敘述者說的這話,約伯改變了,[2]
即使約伯的苦境沒有改變,但這話叫他覺醒和頓悟了,[3]
他的態度改變了,我們今天也面對挑戰和困難苦無出路嗎?我們也會覺醒和頓悟嗎?
【祈禱】「但願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羅15:13) |
[1] 「願那敵我者所寫的狀詞在我這裡!我必帶在肩上,又綁在頭上為冠冕。」(36),這語句意思是若有這些事,約伯願意把指證他的人的告狀詞放在肩膊上,甚至綁在頭上,約伯這樣說是要指出若有人真的見過他作這樣的事,就請他們把他罪證或控告他的狀詞寫出來,他願意拿出來給人看,言下之意,就是根本沒有這些事,指控的人根本拿不出證據,更遑論甚麼狀詞了。
[2] 所以29-31章的約伯改變了,他的朋友呢?他們也改變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