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曾耐性等候耶和華;他垂聽我的呼求。(詩40:1) |
這詩標題說明讀這詩時可以大衛的生平作參照,當大衛與臣僕在逃亡路上,他帶領眾人做這禱告。詩歌上半是大衛回想從前被掃羅追殺的往事,下半才是他此刻的危機/呼求。上半是下半祈禱的基礎。「我曾耐性等候耶和華;他垂聽我的呼求」(1),詩歌開始這語句更是全詩的主題所在,上帝聽禱告是詩人(大衛)的生命見證。
A. 呼求後蒙憐憫。1-11
A1 困境中的呼求,1-5
A2 感恩主來拯救,6-11
B. 呼求上主。12-17
B1 認罪後求神助,12-15
B2 信尋找必尋見,16-17
困境中的呼求(1-5):
「我曾耐性等候耶和華,他垂聽我的呼求」(1),這是大衛在曠野時期被掃羅追殺的往事,當時大衛不是被動的等待, “耐性等待”表達他在確信中積極期盼,當時大衛很卑微,[1]神卻從「淤泥」裏把他提拔出來作王。所以大衛開口唱歌讚美神,讓人知道倚靠上主者蒙福的事實,自己就是活生生的見證,神的恩典多得無法勝數!
要順服神帶領(6-11):
這裏報告了大衛如何回應神的恩典,他知道單是把祭物和禮物獻上不能討神喜悅,[2]只有照著聖經的吩咐行事才可以,於是他就樂意照著上主的律法去行事,就是要大會中宣講神公義的福音(佳音,參賽43:10),要用口大聲說出來,讓眾人都聽得到,好叫眾人都竭力追求神的真理(誠實),好得著上主的保佑。[3]
認罪後求神助(12-15)[4]:
12-17節是本詩的下半(與詩70同),詩歌從上半的感恩,好像突然轉向新的危機,其實下半的呼求才是這詩的目的,上半是這危機面前呼求主的基礎。12-13節是大衛的認罪禱告,這裡的「罪孽」(‘awon)指的是大衛犯的罪(如與拔示巴行淫的罪,見詩51)。然後,大衛在14-15節呼求上主開恩搭救,叫那些壓迫他的人退後受辱,叫那些喜悅他受害的人敗亡。大衛在呼求主伸手拯救前的認罪,提醒我們,人的罪阻攔人到神面前,當人看見自己的罪孽比頭髮還多,甚至自己心寒,才會知道自己罪孽深重,眼前的事實是神的管教。
信尋找必尋見(16-17):
「願一切尋求你的,因你高興歡喜」(16),這語句說明,大衛的苦難並非孤立事件,而是與上帝子民的整體命運相連。結束處的「我是困苦窮乏的」並非絕望的陳述,而是信心的等待,大衛深信上主將會像從前那樣再次伸手搭救,所以呼求上帝不要耽延。
「神啊,求你不要耽延!」(17),詩歌這樣的結束告訴我們詩人仍然等候,詩人仍然等候拯救。詩人相信等候的力量,從前他經驗過,他深信在當下的苦境中,仍然可以經歷。今天我們也落在甚麼大困難中,苦無出路嗎?來吧,讓我們到神面前,像詩人那樣首先讚美主的恩典拯救和承認自己的罪,然後向主陳明困局,求主憐憫和拯救,求主伸手保佑,經驗等待的恩福。等待主的人有福了,因為主必聽他們的禱告,阿們。
【祈禱】
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賽40:31)
主啊,求你赦免我的罪惡過犯,好叫我再次聽到你的聲音,得著力量,叫敵人退去,做你喜悅的事,見證你的恩典,阿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