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婦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難。出來如花,又被割下,飛去如影,不能存留。(伯14:1-2)
|
「人為婦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難」(1),若把約伯記看作是歌劇,這一句話就是第二幕劇的開始宣告,告訴觀眾探討第二輪的三次對話將要開始了,這次仍然由約伯的說話開始。[1]除了說明自己如何在苦難中掙扎外,約伯在這次說話中也流露了有關超越死亡的盼望。
A. 嘆人生短暫與苦難。1-12
A1 花被割消失無影,1-6
A2 樹被砍仍可發芽,7-12
B. 一個假設性的願望。13-22
B1 死亡隠約的盼望,13-17
B2 重回現實的絕望,18-22
花被割消失無影(1-6):
約伯這一次的講論上半,用了多種生活觀察來闡述生命的短暫和無奈。「出來如花,又被割下…」(2),第一個生命觀察是花,約伯把生命的短而苦比作花的被割下,因為人生來都有罪註定受審判(3-4),無人能超越這界限,但人卻偏偏不能快快死去,他要像僱工一樣要做完他的苦差才可以歇息,所以約伯說生命真是短少又多有苦難!約伯用這現像埋怨神!
樹被砍仍可發芽(7-12):
第二個生命觀察是樹被砍下,不過樹被砍以後還可以「指望發芽,嫩枝生長不息」,及至「得了水氣,還要發芽」,但人的生命呢?人死了就一了百了,沒有希望,沒有延續。他在此提及海中的水絕盡和江河消散干涸的情況,藉說明水在這些情況都不會復流,指出人死不能復生的困局。
死亡隠約的盼望(13-17):
「惟願你把我藏在陰間,存於隱密處,等你的忿怒過去」(13),人死了就下到陰間(sheol),約伯在此卻求上主把他藏在陰間的隱密處,等上主的怒氣過去。希伯來的觀念是人死不能復生,所以他提及的陰間隱處只是一個比喻,他只是想藉此表達在那地方仍然可以聽到神的呼叫,等到神數點他的腳步,知道他的無辜後,可以讓他仍得救恩之樂。
重回現實的絕望(18-22):
山石崩裂以後,當水流過以後,地上的泥土會被沖走,以後在那地發生的事與之前的山石再沒有關係,就像人死去以後,他不會知道自己的兒子是尊榮還是降為卑,人能知道的只是有生之年所遭遇的痛和悲哀,所以約伯說生命真是短少又多苦難! 約伯用這現像說明在神面前,人生的困局與無奈!
「人死既不能復生,人為何而生?」,這是約伯這一個開場白的論調,約伯在本章提及多種現實的情況,都是很實在的事例,這也是人類千百年來的苦難根源,約伯這些言說並非要埋怨上主,而只是說明人生的困局。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基督徒也不能例外,但復活節卻提醒世人,基督徒可以活出一個大有盼望的人生,因為主耶穌的十架恩典,成就了救恩,叫不可能的事情發生,叫我們相信耶穌的人可以得新生,這是真的,像蘇丹孩子捨生救人的故事,參後記。
【祈禱】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眾人更可憐。(林前15:19) |
【後記: 蘇丹孩子的遺失,《美麗的謊言》】
1980代,因為內戰,非洲蘇丹南部有六個來自不同家庭的小孩子用了一年的時間徒步穿過了熱帶森林,幾經艱苦去到了肯雅的難民營,但他們最小的途中被獅子吃了,年紀最大的老大的卻因為保護幼小被槍匪擄走,他們在難民營等了十年,最終獲得美國收容,四人在美國好不容易安頓下來,開始了生命的新一頁,但這時忽然收到肯雅難民營的消息,那個當日為了拯救他們四人的老大最終也去到了難民營,由於難民政策改變,他不可以被接到美國和他們團聚,結果四人中的老二獨自回去肯雅,幫他安排去美國的事情,但不成功,最後這個已經在美國定居的青年人還是送了這個從前犧牲自己拯救他們四人的老大上了飛機去美國,怎可能呢?因為他把自己的身份和老大對調了,於是他要留在難民營過他餘下的人生…。
電影《美麗的謊言》的真實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