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人一生之日劬勞痛苦;強暴人一生的年數也是如此。(伯15:20)
|
訓斥過約伯口出惡言,不能脫罪,因此聽不到神說話後,以利法言論的下半又再提及神的賞善罰惡的論說(見他在4-5章的講論),這一次他集中說明惡人的命運。
A. 惡人不能得神賜地,17-19
B. 惡人最終能只得到。20-35
B1. 惡人只有惶恐過日,20-24
B2. 惡人最終無地容身,25-28
B3. 惡人不生育生罪孽,29-35
惡人不能得神賜地(17-19):
以利法講述過上半的話後,稍微一頓,又再大談從列祖傳下的教導(摩西律法等),並且指出惟有智慧人(遵從律例典章者)才配得領受神為列祖預備的那地(應許地),[1]
所以他強調「這地惟獨賜給他們,並沒有外人從他們中間經過」(19),所謂外人,當然也包括不聽從神話語行的人,所以約伯不能得地。
惡人只有惶恐過日(20-24):
說明過只有謹守神話者才可以活在神的應許地之後,以利法接著在20-35節說明惡人只配得到的東西。本段他首先用嘲諷語氣指出惡人(不聽從神者)不能得到平安,惡人一生勞碌得到的只是惶惶不可終日,[2]
他們心裡沒有神,常在黑暗中渡日,因為「他不信自己能從黑暗中轉回」;只常感覺缺乏,像流浪者在外求食。末了提及像君王要預備上陣一樣,是嘲諷這種人就算做了王,也不能享有平安。
惡人最終無地容身(25-28):
這是以利法有關惡人得到的第二段講論,惡人以為攻擊神,甚至用非常手段敵擋神(所謂「用盾牌的厚凸面向全能者直闖」芸芸的意涵,26)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這些心蒙了脂油、悖逆神的人只能住在荒涼城邑,無處容身。與18-19節提及智慧人住應許地成強烈對比。(比較賽6:10-12)
惡人不生育生罪孽(29-35):
這是以利法有關惡人得到的第三段講論,第29節先是扼要說明他們得到的都是虛假和短暫的,然後30-31節指出惡人不得富足皆因神口中的氣使他滅亡;32-33節指出惡人所種的未熟而落;34-35節則指出不敬虔之輩(惡人)不單不能生育(古代對惡人的咒詛),而生出來的卻只是罪孽!
知道約伯故事的讀者,對以利法這一段說話,或會心懷不忿,因為約伯沒有像他說的那樣惡和那樣壞,然而以利法說的其實是對的(參《約伯記》的對話有弦外之音),事實上以利法的話正是那些目中無神者的寫照,他們以為敵擋神,就可以橫行,結果只是惶恐一生,沒有平安,無枕首的地方,無後人繼承!
耶穌教導門徒做溫柔的人,因為這樣的人可以承受地土,可以承受一切上主預備給人的豐盛,否則,失落的不單是那應許地,而是一切生活所需,人的一生追求最終只是虛空,只是捕風!
【祈禱】「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太5:5) |
【後記,《約伯記》的對話有弦外之音】
讀者要撇開約伯的處境,才會明白約伯記這些所謂的對話,其實是另有所指的!所以讀者只把約伯記看作約伯無辜受苦,然後三個九流的輔導員不知青紅皂白的胡說,就會大大錯過這書的心意,不單浪費了讀經的時間,更辜負了作者的心意。事實上聖經學者早已經注意,所謂約伯與朋友的三個回合對話中,出現了大量答非所問的場境,所以學者相信《約伯記》所謂的對話目的不在相互討論,而在於對讀者闡述宗教原則和神學不能解釋的處境。
對於回歸以後的以色列人,他們最是不能明白的當然莫過於為甚麼神的子民始終沒有國和沒有自己的身份,事實上學者早指出所謂約伯受苦,其實是代以色列人發問,為甚麼作為神子民的以色列人要面對當下的苦困。因為沒有提及律法而把約伯記的背景推前到律法書以前,更是天大的錯誤,《約伯記》是猶太人的著述,都是主前四世紀至一世紀期間的作品。我們要注意故事背景與寫作背景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前者可以是虛構的,後者卻是真實的。[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