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 星期二

22. 《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伯19:1-29)

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末了必站立在地上。(19:25)

「約伯回答說」1),聽到比勒達有關不尋求神話語而活在黑暗中的講論後,約伯作了簡短的回應(1-6),然後作出與比勒達的對話的總結(7-21),稍為停頓後,約伯又發言,拉開了第二回合第三次對話的序幕(21-29

A.
比勒達不要再指責,1-6
B.
與比勒達對話的總結。7-21
    B1.
再次講述神出手攻擊苦況,7-12
    B2.
眾叛親離無人可憐的苦況,13-20
C.
第三次對話開場白,21-29

比勒達不要再指責(1-6):
「你們攪擾我的心,用言語壓碎我要到幾時呢?」(2),約伯實在承受不了朋友的連番指控了,他這樣提問實是求他們不要再用言語折磨他,所謂十次羞辱芸芸,意即多番羞辱,他們本應問心有愧。

再次講述神出手攻擊苦況(7-12):
果真我有錯」(4),約伯在4-6節重申自己即使有錯,也不至於像他們所言那樣,所以用他遭遇的羞辱指責他實是言過其實的比勒達應該看見那都是神出手攻擊之故「看哪,我喊冤叫屈」(7和修本),和修本正確譯出這語句開始有「看哪」這提示語,[1] 引介出7-21節約伯對這次與比勒達對話的兩段結語,都是說明自己遭遇痛苦的原因。8-12節是第一段,那是對4-6節講論有關神出手擊打帶來苦況的闡明所以他提及我的路徑黑暗」(8,[2] 皆因神剥去我的榮光」冠冕」(9),然後10-12節提及神的四圍攻擊,把他當作敵人,甚至用軍旅攻擊他,在他的家四圍安營!

眾叛親離無人可憐的苦況(13-20):
他把我弟兄隔在遠處」(13),13-20節是第二段說明自己受苦的原因,是關於神使他的弟兄隔在遠處的苦況,這痛苦比神出手打擊叫約伯更是痛苦,親人和密友的不諒解,不支持,不接受,彷彿落井下石!提及小孩和密友的藐視和憎惡可能是影射三友,[3] 如此的攻擊中,約伯已經無力做甚麼(皮肉緊貼骨頭所指的),惟一可以做的就是說話只剩牙皮逃脫所指的約伯這一次的總結以後,眾人都不發聲,又沉寂了。

第三次對話開場白(21-29):
「我朋友啊,可憐我!」(21),約伯忽然這樣大聲叫嚷,打破了沉默,展開了第二回合的第三次對話的序幕,不要「彷彿神那樣逼迫我」(22 ,他這樣呼求朋友們可憐他,實是呼求朋友們不要再用那些關乎神要來審判和懲罰等的言論來折磨他了,他絕望了嗎?不,他仍然有盼望。

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末了必站立在地上」(25),約伯仍然有盼望,因為深信上主會賜下中保作他的救贖者16:1917:3,[4] 所以在26-29節說明盼望有人能夠記錄他這時的說話,當這些痛苦日子過去以後,即使那時他已經不在人世,但的救贖主末了必會作,知道他純全正直,相反現在攻擊他的朋友們要受報應。[5]

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當遇上逆境不斷時,跟從主的人也會像約伯一樣慨嘆「誰能明白我」,怎麼辦?困難重重,攻擊接二連三,同行者的不諒解,甚至眾叛親離,怎麼辦?這是約伯此際的感受,不過約伯這樣的認信給他力量,給他方向,即使神像是沉默,即使攻擊彷彿繼續從神而來,即使上帝像沒有聽到禱告。

【祈禱】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17:3
主啊,感謝你的揀選,因為你是遠活著的主,叫我因為認識你可以得到永遠與你同在的關係,這就是永生,阿們。


【讀經隨想】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6]

南宋末年,文天祥帶著宋朝末代皇帝逃到廣東珠江口,面對著大海,前無去路,後有元人追兵,他沒有投降,他選擇以身殉國,文天祥沒有看見河山恢,他只把自己的一片丹心用言語存留,他只期望正氣長存。

文天祥死的時候,不能肯定他的選擇會帶來甚麼結果。約伯選擇跟從神的話語做,他卻知道這樣選擇有甚麼結果,即使他自己看不到,因為救贖主活著。我們也相信救贖主今天活著,當逆境來到,苦不堪言時,我們也知道怎樣的選擇會產生甚麼結果,我們會選擇怎麼做?--《宋史. 文天祥傳》,1279年。

【我的救贖者活著】讚美之泉09,深觸我心)

我知道我的救贖者活著,祂是永活的主,
當我在深谷迷失時,祂領我走正義路。
我知道我的救贖者活著,祂是永活的主,
當我在曠野孤獨時,祂伴我作我的燈。
我知道我的救贖者永遠活著,我心不再憂慮,
我要在每一個日夜中,領受祂的豐盛之愛。
我知道我的救贖者永遠活著,我靈不再沉睡,
當號角響起的那一天,我將見祂榮光之面,
我的救贖者永遠活著!



[1] 希伯來文hen,英譯behold,常用作新段的起始語。

[2] 顯然這是回應比勒達提及惡人沒有光明皆因沒有神話語的指控。

[3] 以利法與約伯相識多年是為密友,比勒達則是年青小伙,是為文中小孩。

[4] 「救贖主」的原文是gaal,英譯the redeemer,意思是代贖者,常用作親人為罪人代贖者。約伯在16:1917:3都提及過這觀念,這可以是上主給人預備的使者,

[5] 見本書結束處42:7-9,神最終果然判斷約伯的朋友在這三個回合的談論中因為給約伯帶來痛苦要受懲罰,反要約伯為他們祈禱才得以脫罪。

[6] 《過零丁洋》文天祥。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6854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