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3日 星期三

33.《主砍斷惡人的繩索》(詩129:1-8)

耶和華是公義的;他砍斷了惡人的繩索。(129:4)


129這是連續15首上行之詩的第10首,是一篇百姓面對苦難時常會唱頌的詩歌, 分上下兩半。上半提到他們在被擄之地雖受壓迫卻蒙上主拯救的事實,下半則是向回歸以後壓迫他們的人發出咒詛,所以有人稱這詩為咒詛詩。

A. 前受逼迫有拯救。1-4
  A1 過去的苦難, 1-3
  A2 有神來幫助, 4
B.
今遭逼迫說咒詛。5-8
  B1 願惡人蒙羞, 5-7
  B2 不祝福他們, 8

過去的苦難 (1-3):在朝聖路上, 除了那些敬拜讚美感恩的歌以外(127, 128), 以色列人的歌聲裏, 也出現這樣的歌, 提及被擄時期以色列民的苦難, 他們從小便常常被敵人苦害, 但他們沒有因此氣餒, 失去對上主的信心( 沒有勝了我的意涵)。詩歌用第一人身的語句, 叫唱的人感同身受, 「扶犁的在我背上扶犁而耕, 耕的犁溝甚長」沉痛又刻骨銘心說明那時的苦難。

有神來幫助 (4)當一切盡是黑暗時, 他們經驗耶和華的公義,以色列不但沒有在巴比倫的被擄之地消失, 神更興起波斯王古列打敗了巴比倫人(44:28), 然後下詔釋放他們回歸, 重建聖殿和聖城(見以斯拉記, 尼希米記), 在這些事中, 他們都見證了耶和華砍斷了惡人的繩索, 就是那些殘暴的巴比倫人的繩索(4b)

願惡人蒙羞 (5-7):當聖殿敬拜的生活在回歸以後已經成為事實時,百姓卻經常被恨惡錫安的人攻擊(見尼希米記和瑪拉基書等),在朝聖的路上他們想起這些事,於是就咒詛他們,叫他們蒙羞後退,那些謀害以色列民的手段不能得逞,像房頂上的草一樣快快枯乾,[1]而他們從以色列手中掠奪的地都只有很少的收獲(收割的不夠一把,捆禾的也不滿懷的意涵)。

不祝福他們 (8):「過路的」就是那些朝聖路上的以色列民,他們走過那些本該是自己的土地,現在都被那些迫害者佔有,所以他們就不會給他們祝福,反而會對他們作出前面的咒詛。

神的百姓在不同的時期都遭受逼迫,被擄的時候固然十分痛苦,迫害他們的宗主國的強大政治機器,回歸後,卻有週圍的人給他們的攻擊,既有來自執政掌權的,有來自外邦人的,甚至也有來自那些還沒有從被擄的痛苦回轉的以色列人,他們不單沒有去聖殿敬拜,甚至與那些外邦人同謀,對敬虔的百姓作出迫害。

我們遭遇的也像扶犁的在我們背上犁溝, 那些溝又深又長, 叫我們痛苦非常嗎?叫我們無力前行嗎?今天我們也因要面對每日的挑戰, 在事奉神的路上舉步維艱, 甚至要守著神的教導生活也困倦乏力嗎?這其實也是當日朝聖路上唱頌著上行之詩的眾百姓的寫照, 但他們沒有因此放棄倚靠天父上帝, 當他們唱頌這詩歌時, 他們就想起神的幫助, 就得著力量, 因為他們的軟弱有耶和華來幫助, 因為得勝靠的不是倚靠勢力和才能, 乃是倚靠神。

有人靠車,有人靠馬,但我們要提到耶和華我們神的名。(20:7)
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4:6)
【祈禱】主啊,感謝你的恩典夠用, 叫我這軟弱的人可以得著你的能力面對生活的挑戰,迎難而上,顯出你的榮耀, 阿們。

 



[1] 房頂上的草因為沒有泥土,都只會生長一段短時間後就枯乾。



32. 《敬畏耶和華, 遵行他的道》(詩128:1-6)

凡敬畏耶和華、遵行他道的人便為有福!(128:1)

128是連續十五首上行之詩的第九首, 內容是唱頌蒙福人生, 第一節是標題句(參 Blessed is everyone who fears the LORD, who walks in his ways!”, ESV)。可分作上下兩半, 上半是對當下的確認, 下半是對未來的祈盼。

A.
敬畏耶和華的當下蒙 (1-3)
  A1
遵行他道蒙福, 1-2
  A2 看見家庭蒙福, 3
B.
敬畏耶和華必這樣蒙福 (4-6)
  B1
看見錫安蒙福, 4-5
  B2.
看見兒女蒙福, 6

敬畏耶和華的當下蒙 (1-3)到聖殿敬拜的朝聖者, 歡喜快樂的來到錫安, 彼此分享著怎樣經歷蒙福的人生, 怎樣因為敬畏耶和華而經歷的福, 那是一幅美好的圖畫, 這畫中既看見自己怎樣每天享用勞碌所得的份(2), 又看到家中有妻子作賢內助, 成群的兒女一同吃飯, 像結滿果實的橄欖樹(3)

敬畏耶和華必這樣蒙福 (4-6)分享過自己當下蒙福的生活後, 4節開始詩歌的下半, 是邀請他們既認定當下的美好, 就相信美好的日子將會持續從錫安賜下(5), 他們的子孫都可以如此蒙福, 他們的子孫的子孫都可以不斷領受這從耶和華而來的福, 叫平安賜給神的百姓以色列人(6)

被擄回歸的以色列人, 當他們唱著這歌去到聖殿敬拜獻祭時, 他們的日子都很豐裕嗎?在外邦人(特別是當時的統治者)眼中, 或從那些不相信耶和華賜福的以色列人的眼中, 那時的以色列人日子並不好過, 比許多外邦人都差, 比不上聖殿去的人都差!

但來到錫安山來的朝聖者, 仍然唱著這歌, 因為當聖殿重建, 聖城重建, 他們只需要來到錫安敬拜獻祭, 就經驗聖民的重建, 就經驗吃勞碌得來的福, 經驗神的兒女圍繞在桌子, 像橄欖栽子的福, 經驗敬畏耶和華的福。這上好的福份是不能被環境奪去的, 也不因別人的眼光或話語被否定。

凡敬畏耶和華、遵行他道的人便為有福, 今天我們的處境也不容易嗎?我們的挑戰也大到我們承受不來嗎?想要不再敬畏耶和華, 不再遵行聖經話語嗎?這是以色列人當日的實況, 但當他們唱頌著這歌, 他們就知道自己不孤單, 不獨行; 二百年來, 相信耶穌的中國人都是這樣經歷神的保守和帶領, 四處見證平安從沒有離開, 見證自己是蒙福的人(見【山東大復興見證】)

神的子民都應該用這樣的態度唱詩敬拜上主, 都可以經驗神的同在與同行。這見證見諸於當日的以色列人, 見諸於苦難的中國人, 見諸於每一個敬畏神, 遵行他道的人, 我們是不是這樣的人?

【祈禱】主啊,你是我唯一所求, 對你的愛和思念無止盡, 我要渴慕你, 讓我聽到你的話, 叫我的心滿足, 我的靈快樂, 阿們。


【山東大復興的見證】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使中國陷入了長久的苦難中, 許多中國人對國家再不存希望, 紛紛他去, 但山東省許多教會的基督徒這時卻對中國滿懷希望, 熱心幫助人, 在最困難的時候仍然在各處傳福音, 告訴人中國大有盼望, 並且神要用中國人把福音傳回耶路撒冷。這些山東人瘋了嗎?他們沒有瘋, 只因為在1930年隨著美南浸信會宣教夫婦葛理培經歷聖靈的大能, 復興來到山東教會, 然後領受那傳回耶路撒冷的運動。[1]山東大復興影響了全中國的教會, 也帶領了一代又一代的基督徒走過了中國的抗日戰爭, 國共內戰, 共產中國六十年的無數政治風潮, 直到今天, 當時不到三十萬的中國信徒已經成為超過三千萬之眾, 見證了中國人的兒女的兒女都蒙福!哈利路亞。



[1] 詳見柯埋培。《山東大復興》。(台北: 台灣浸信會神學院, 1999)



31. 《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詩127:1-5)

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127:1)

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1),[1] 我們可把這詩歌看作是本詩標題, 詩歌標題前註明「所羅門上行之詩」, 提醒我們可把這詩歌的內容與所羅門的故事相提並論, 特別是有關所羅門建造聖殿的事, 因為譯作房屋的希伯來文bayith, 與聖殿為同一字。

A.
若不是耶和華做的。1-2
  A1
建造和看守皆枉然, 1
  A2
早醒晚歇枉然勞力, 2
B.
兒女是耶和華賜的。3-5
  B1
兒女是上主賜產業, 3-4
  B2
面對仇敵不至羞愧, 5

建造和看守皆枉然 (1)回歸一代的人都能體會這一語句的意思, 因為王國的建立與覆亡正好見證這悲痛無奈的事實(參列王紀和以賽亞書等的報告), 以色列王以為可以靠自己的方法抵抗外敵, 一再拒絕先知傳講神的話, 結果招致國破家亡的慘痛事件。

早醒晚歇枉然勞力 (2)前一段說明拒絕倚靠上主遭致禍患的事實, 這一節則是一個應用的說明, 所謂「夜晚安歇」意思是直至深夜才得歇息, 但即使人這樣勞苦, 還是不能安然吃飯; 因為唯有耶和華賜人安睡。

兒女是上主賜產業 (3-4)這是我們很喜愛的話, 但這裏提及的神給人的賞賜究竟是何所指呢因為這裏提及的「產業」只是說是上主留給人的, 究竟上主給人傳留甚麼?答案實在第4節清楚說明了, 那就是「勇士手中的箭」。

面對仇敵不至羞愧 (5)古代的戰事中, 戰士們往往在城門口有對話(如撒母耳記上17:8歌利亞在掃羅的軍隊前說話, 以賽亞書36:12的亞述軍長在城門口的說話等), 在戰場上有信心的就不會羞愧, 誰是這樣的人箭袋充滿的人是有福的, 也即是有戰士眾多的一方是有福的。這些都是所羅門作王時的景像。

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1), 在朝聖的路上, 所羅門的盛極而衰的往事正好是他們當下的警告, 他們要倚靠上主, 不管是甚麼時候, 在弱小要倚靠, 在強大時更要倚靠。

在挑戰與困難面前, 我們的箭袋有箭嗎?關鍵不在於我們的教會有多大和多少人, 也不取決於我們在教會中有甚麼崗位, 關鍵其實在於我們的神有多大, 關鍵在於我們有否照著神的話語行。

祝福你凡事按著神話語去做, 好叫你的箭袋中有箭, 在敵人面前不羞愧, 可以勇敢為主作見證, 做鹽做光, 人如得, 阿們。



[1] 這是十五首上行詩唯一標明「所羅門上行之詩」, 是被擄回歸一代上聖殿的時候唱頌的, 藉這詩歌回想所羅門的盛極而衰的往事




30. 《好像做夢的人》(詩126:1-6)

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被擄的人歸回,好像南地的河水復流。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126:4-5)

「當耶耶和華將那些被擄的帶回錫安的時候, 我們好像做夢的人(1),[1] 這是被擄回歸者唱頌的歌, 他們唱頌自己好像是在做夢,就是因為回想他們竟然在被擄七十年後得以從巴比倫歸回嗎?是的,但這歌還有更深遠的意思,這歌可分作上下兩半,上半(1-3)讓我們明白其歷史背景,下半(4-6)則是詩人的禱告和感恩。

A.
我們好像做夢的人。1-3
  A1 看見另一批人回歸,1
  A2
列國人見神行大事,2-3
B.
求神復興我們眾人。4-6
  B1
如使無水河得復流, 4
  B2
流淚撒種的得收割, 5-6

看見另一批人回歸 (1):注意這歌其實是錫安居民因看見有人從被擄之地回歸, 所以歡喜快樂, 讚嘆說自己好像做夢, 而不是被擄回歸者不敢相信自己的回歸。以色列人有三次回歸, 第一次由所羅巴伯帶領(約在主前539年的古列元年), 第二次由以斯拉帶領(約在主前525), 第三次由尼希米帶領(約主前450)。學者相信歌中的 我們指的應是已回歸者,他們看見或回想百姓回歸的事實時唱頌這歌。

列國人見神行大事 (2-3):當他們歡呼以色列人回歸錫安時, 就連住在錫安的外邦人都讚嘆耶和華在他們中間行了大事。如果我們知道古列元年的詔書實是容許所在被擄之民都可以回國, 當時大量不同民族的被擄者回歸, 但那些外邦人回歸後沒有復興, 全都消失在歷史中,唯獨以色列人的回歸帶來了復興,他們沒有重建以色列國,卻是重建了耶和華的信仰(事實上, 學者認為耶和華信仰是被擄回來以後才真正建立起來),所以那些外邦人見此情景就讚嘆耶和華在他們中間行了大事。

如使無水河得復流 (4-5)4-6節這歌的下半, 是詩人帶領會眾的呼求。南地是耶路撒冷以南的尼格夫(Negev, 參和修), 那是猶大曠野的一處地方, 其中的河流經常沒有河水。詩歌帶領百姓呼求上主, 讓回歸百姓像南地河水復流一樣, 不單只有河道, 更有水流, 好比流淚撒種者收割時的歡呼一樣。[2]

流淚撒種的得收割 (6):詩歌在這一句歌聲中結束, 這是一個先知宣告, 詩人帶領百姓看見4-5節的禱告成為事實。帶種流淚出去的, 指的應是恢復聖殿敬拜的以色列民,他們照著律法的教導上聖殿獻祭,要付出的代價不少,但上主會否帶領他們得享豐盛生命?卻是未知,因為在波斯帝國治下,他們生活困難,獻祭時像是流淚撒種,所以詩歌在此提醒他們不要對上主有何懷疑,因為當他們願意獻祭,必要歡歡樂樂地帶禾捆回家。這個先知宣告說明, 神的百姓只要撒種, 就必能收獲禾捆, 流淚並非這詩歌的焦點, 而是說明即使環境看似不理想, 百姓仍然要獻祭(撒種的意涵)。

很多人因為身體軟弱,或自己的問題困擾而不去參加主日崇拜,常會聲稱等問題都解決了才去,待心情好了才去,這些都是當日回歸百姓不上聖殿守節的說詞,這詩歌鼓勵當日耶和華的子民,也鼓勵今天的基督徒,我們撒種就可以收割,流淚的時候更要撒種,心情不佳時更要敬拜,因為敬拜使我們得著力量和安慰,更會得著上主的應許回家,哈利路亞。

當我們把所有的奉獻給主時, 才會更真實看見耶穌怎樣帶領我們走今天的路, 改變我們的視角, 改變我的心思, 叫我們都看見不可能的事成為事實, 叫我們看見神的夢怎樣成為事實。

【祈禱】主啊, 這世彎曲悖謬的世代常使我受挫折, 令我因此沮喪, 求你叫我不要失去夢想, 叫我持守你的話, 我要繼續撒種, 阿們。


【後記, 海星的故事】在墨西哥灣畔的一個海灘, 無數海星被海浪沖上海灘等待著乾死在那裏, 年年如是。有一個孩子這天在海灘把海星撿起扔回大海。一個人來到孩子面前說:「傻孩子,你這樣做只是浪費時間, 你看, 這海灘上的海星多得數也數不清!」, 孩子看了看這人, 又再彎腰拾起另一隻海星, 然後對他說:「這一顆海星不會同意你的說話」,說畢就把海星用力扔回海中。

 



[1] 這是連續十五首上行之詩的第六首, 清楚說明是被擄回歸一代上聖殿的時候唱頌的詩歌。

[2] 5節是一個比喻, 說明於心情哀傷中(可能因為某種困難或攻擊)撒種的人, 最終可以收割禾稼時的歡欣




2024年10月21日 星期一

29. 《倚靠耶和華的人好像錫安山》(詩125:1-5)

倚靠耶和華的人好像錫安山,永不動搖。(125:1)

倚靠耶和華的人好像錫安山(1, 和修本), 去聖殿朝拜的人都知道要倚靠耶和華, 因為在這山高大嗎還是因為甚麼呢?「好像錫安山」的歌聲響起時, 提醒他們要像怎樣像錫安山呢?

A. 倚靠耶和華的人。1-3
  A1 好像錫安山, 1
  A2 求神永遠照顧, 2-3
B. 上主必善待義人。4-5
  B1 義人不行惡, 4
  B2 倚靠神得平安, 5

好像錫安山 (1):像這山的甚麼?像這山的「安穩坐鎮, 不動搖」(參和修本. 和合本沒有譯出「安穩坐鎮)[1] 千百年來雖經歷無數戰火, 國權多度易主, 蒼海桑田, 錫安山仍然不變; 因為在這山上有神的國安穩坐鎮, 有永不動搖的神的應許實現。

求神永遠照顧 (2-3)像這山的甚麼?錫安山只是巴勒斯坦群山中的一個小山, 毫不起眼; 然而, 一個平凡的小山之所以不平凡, 因為有耶和華在其中, 所以看見眾山圍繞耶路撒冷這事實, 提醒人耶和華也同樣圍繞他的百姓, 千百年來在錫安山週圍的無數大小國度出現過, 但都已經消失, 唯有被群山圍繞的以色列民族傲然立在全世界, 叫萬民驚嘆, 也改變萬國萬民![2]為甚麼錫安可以如此蒙福因為義人不會像惡人那樣行惡, 因為惡人的杖不常落在義人的分上, 為甚麼會這樣就是因為有神的律法指引他們生活嗎就是因為以色列人在神的殿獻祭和敬拜嗎

義人不行惡 (4)這是百姓向神的祈禱,這祈禱說明神的百姓行義不是必然的, 唯有常向上主呼求, 人才會免於犯錯, 才會有謙卑的心跟從耶和華。至於那些偏行彎曲道路的人, 他們的結局只會像那些作惡的人一樣, 遭受耶和華的審判和刑罰, 那是必然的。

倚靠神得平安 (5)這是詩歌結束時的祈願, 詩人深信百姓若能倚靠耶和華, 就必得平安, 這是詩中提及好像錫安山的意義所在, 像錫安山的一樣穩固, 一樣的有耶和華的殿安穩坐鎮, 一樣的永不動搖。

一艘從利物浦開往紐約的遊船途中遭遇風浪, 在大海中掙扎, 像已沒有希望了, 全船的人都驚慌不已, 亂作一團, 但有老婦人顯得十分鎮定, 「婦人,你知道這是十分危險的風浪嗎?我們也許在天亮之前就葬身魚腹了,你為什麼但然無懼地坐在這裡呢?」有人這樣問她。老婦人回答說:「我此去紐約有女兒等著, 丈夫幾年前已蒙神接回天家了, 如果船能安抵紐約, 我就可以和女兒團聚; 如果船沉了, 我到天家, 則可以與丈夫重聚

倚靠耶和華的人好像錫安山,安穩坐鎮,永不動搖。今天我們是否也有這樣的信心, 不論結果如何, 因為相信耶穌, 我們必蒙保守, 必然有平安。

【祈禱】主啊, 叫我有這樣的信心, 無論順境或逆境, 你都會為我有最好的預備, 我可以在危難來到時有平安, 阿們。

 



[1] 這是連續十五首上行之詩的第六首, 125:1應讀作「倚靠耶和華的人好像錫安山,安穩坐鎮, 永不動搖。」《和修本》

[2] 以色列人都知道, 耶路撒冷這些天然屏障使得歷代以來的外敵難於攻打這城, 這事實提醒眾人耶和華歷代以來一直保護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