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太16:24) |
「從那時起」(21a, 和修), 馬太用這個句式告訴讀者, 耶穌的事工經過之前的基督的宣認後,[1] 要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了, 那就是耶穌要踏上耶路撒冷受苦之路(從約翰福音報告可知, 這並非耶穌第一次去耶路撒冷, 而是最後一次, 一次受苦之旅)。
A. 宣告上耶路撒冷受難, 21-23
B. 作門徒要有受苦心志,
24-28
「耶穌才指示門徒,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21b), 也許是為了告訴讀者一個新階段來到了, 所以這時作者加入這一段作者按語。作者沒有報告耶穌怎樣說出這話, 因為他要讀者集中焦點在接著報告耶穌與門徒的對話。
「彼得就拉著他,勸他說…」(22), 多數人不能理解耶穌為何對彼得的勸說會作出如此激烈的反應, 因為中文和合本譯作「勸」這個字其實是大聲斥喝,[2]
彼得不是要指責耶穌, 而是對耶穌提及要去耶路撒冷受難一事的激烈反應!
「撒但,退我後邊去吧!你是絆我腳的…」(23), 當彼得才因為說出耶穌是神的兒子, 被大大稱讚, 並被耶穌引用宣告教會要建立在磐石上的講論, 諷刺的是, 現在彼得名字卻引用作絆腳的石!更甚者, 是彼得此際竟成了試探耶穌的撒但這角色(參4:10),[3]
這事件提醒我們, 原來不體貼神的意思, 而只體貼人的意思, 會陷入撒但的網羅。
「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24), 耶穌在有關門徒的講論時(馬太福音的第二篇講論), 曾經提及過「背起十字架」跟從耶穌之說(見10:38-39), 不過, 那裏只是忠告門徒跟從耶穌將要面對巨大挑戰。這裏則是具體說明門徒如此行的意義及說明背起十字架的美好恩典。
「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25),25-26節說明, 原來背起十字架不單是只有表面看見的困難和挑戰, 而是為了要「得著生命」, 這生命當然是耶穌賜給門徒的永生(約3:16), 第25節說明, 因為人生本來就在困局中, 無論如何都會喪失生命, 但背起十字架的人卻可以為耶穌喪掉生命, 而得到這永生。[4]什麼時候可以得這樣的生命?要等到人生的結束才會享有嗎?不是的, 於是耶穌又說…
「人子要在他父的榮耀裡同著眾使者降臨…」(27), 耶穌用27-28節說明, 耶穌所賜人的生命是在當下就可以得著的, 第27節講論的是有神同行的門徒, 可以領人認罪悔改, 更可以使人作門徒(如太28:19-20),
所以在第28節中, 耶穌指出當時站著在那裏的門徒中, 將會有人在有生之年看見耶穌降臨在他的國裏。
今天我們也可以看見耶穌的國降臨及這國帶來的榮耀嗎?我們能夠看見, 靠的是要擁有世界裏的甚麼東西嗎?耶穌說, 看見天國的榮耀靠的是背起十字架跟從他!誰會做?我們可以嗎?
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太16:24) |
[1] 4:17揭開了耶穌傳道工作的第一階段,展示祂在加利利群眾當中公開講道的情景。祂的言行引出了群眾的「這是誰?」的問題,16:13-20終於作了解答了。現在,無論是耶穌講道的方式抑或是內容,都有了改變。新的內容是說明彌賽亞使命的實質是要受苦蒙難;新的方式是,由公開講道轉為單獨教訓門徒。
[2] 如耶穌斥責風浪(太8:26, 可4:39), 或門徒(路9:55)時都用這字。
[3] 「絆我腳的」即絆腳石。見13:41, 另參5:29-30, 羅9:33和彼前2:6-8等, 都有類似的基石和絆腳石的比喻用於基督。
[4] 跟從耶穌而得著的生命勝過賺得全世界所得到的生命(即是人在世界努力賺取的榮華, 富貴, 權力, 地位等), 因為無論如何人都會喪失生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