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 星期三

30. 《智慧從何處來呢?》(伯28:1-28)


智慧從何處來呢?聰明之處在那裡呢?(伯28:20

銀子有礦,煉金有方」(1),這語句說明事物出現都有根源。如果把約伯記看作是一個歌劇,觀眾已經習慣了每一個循環那三個朋友都會出來說話,隨著約伯說完了第二次對的結語,應該是約伯出來唱出這一個回合的第三對話的引言,然而約伯這一次沒有出來說話(像10:1-2319:22-29),然後那個講了第一第二章的說故事者(narrator出來唱頌了這一章的詩歌。(見附錄【第三回合第三輪的結構】) [1]

A.
寶物可找智慧何處尋1-12
B.
無與倫比智慧何處來13-20
C.
敬畏上主,可以見智慧21-28

寶物可找智慧何處尋(1-12):
鐵從地裡挖出」(2),本節承接第1節的講論,提及鐵和銅的出處,接著3-12節讚嘆人的知識和學問,竟然可以查究幽暗陰翳的石頭,直到極處」(3),去到那些狂傲的野獸未曾行過的地方,在磐石間鑿出水道,(8)最終可以親眼看見鷹眼也未見過7)」「各樣寶物」(10。因為他們知道只要把那流動的水停住,「隱藏的物就會顯露出來(11)。當讀者一時未能明白這些採礦事情何所指時,說故事者唱出這歌的主題:然而,智慧有何處可尋?聰明之處在那裡呢?」(12),引領讀者(歌劇觀眾)稍為意識這番言說實是講論如何尋找智慧

無與倫比智慧何處來(13-20):
「智慧的價值無人能知,在活人之地也無處可尋」(13),提出了尋找智慧這個命題後,事者13-19節講論無人知道從何處可尋得智慧,[2] 這又說明甚麼呢?當觀眾一時間未能領會時,智慧從何處來呢?聰明之處在那裡呢?」(20),這一個問話又再響起(基本上與12完全相同)。

敬畏上主,可以見智慧(21-28):
「是向一切有生命的眼目隱藏」(21),敘述21-22節回應那命題,說明智慧是難尋找得到的甚至滅沒和死亡都只是「風聞其名」(22)![3]然而,人人都需要智慧,但智慧竟是如此難尋,怎麼辦?「神明白智慧的道路,曉得智慧的所在」23),這真是好消息,不過,這一番講論要說明甚麼呢?24-26節的講論提醒讀者觀眾,以色列人),這裡講論智慧(希伯來文Hokma[4]的意義那是要用這命題引領讀者認識人可以從神用話語創造天地,為四時定界限中看見智慧所以接著的第27節是「那時他看見智慧,就談論她,堅定她,並且查究她」(和修本)
「敬畏主就是智慧;遠離惡便是聰明」28),自從造天地萬以來,神已經藉著無數例證說明過這真理,以色人早就知道,智慧是從神而來的,除非有神的啟示和說明,沒有人可以找到智慧,雖然智慧存在於萬事萬物,甚至在人的心中,但若非有神的啟示,沒有人能夠發現。

會眾明白了,是的,儘管人有各樣知識和能力,卻找不到Hokma(智慧),那從神而來的指引和能力才是智慧,否則充其量那只是人的知識和學問。是的,沒有從神而來的智慧,約伯的困局是沒有出路的,即使三個朋友已經擁有了宗教傳統,有聽過神的話語有了知識和學問,但若然沒有神賜的智慧,他們都只能在困局中打滾

沒有聖靈的啟示和感動,聖經充其量只是一些知識和學問,不能幫助人,今天我們的教會生活也有許多宗教傳統,又有聖經的講論與教導,但在每天的生活與挑戰面前,這些知識學問,究竟給我們指引,還是只像世人一樣,在幻變世界中無力前行?人怎可得著智慧的心,行智慧的事,做智慧的人?

【祈禱】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約6:63
聖靈啊,求你來充滿我,叫我可以常聽到主的聲音,好叫我得著智慧的心,可以行智慧的事,做智慧的人,阿們。


【附錄:智慧詩與第三回合第三次對話的結構】
約伯記28章可說是這敘事詩歌的變奏,全書的調子從此改變,從苦無出路的埋怨慨嘆,轉變為盼望宣告,最後引領讀者(觀眾)看見約伯離開苦境結束。
從全書的結構看,雖然可以視這一章為第三回合談論的引言(前文附錄的全書結構),28-42章屬於第三回合的第三段對話,雖然每一次對話都由約伯開始說話,我們也可以將這一個引言看作是作詩人的話(雖然經文沒有說明),由第三者的身份唱頌。事實上這一個第三次對話有別於之前三回合已經出現過的前後共八次對話,因為這一次的對話特別長,並且忽然加入了一個叫作以利戶的人,三個朋友都沒有出聲,然後是耶和華在旋風中顯現,既有這些多樣的差異,引言不再由約伯說出也就並非不可能了。但因為其內容實在和約伯之前的講論差異太大,所以歷來就有學者認為這是一段插語。三個回合的對話直到第三回合的第二對話結束都用同一結構。但到了第三個回合的第三對話卻不同。

第三回合

Dialog 3

雖有相近格局,這一輪對話與前面輪有異,這一輪的對話才是全卷書的重點所在。

智慧之歌

28:1-28

全書的轉捩點,解讀本書之鑰。

約伯埋怨/提問

29:1-31:40

這是約伯的最後一次埋怨,最長的,基本上是對前述的總結。

友人回應

32:1-37:24布西人以利戶

以利戶取代了瑣法發言,雖只一次,但卻是最長的,比任何一友發言總和都要長。

約伯回應

38:1-40:2

40:3-5約伯

約伯回應前插入了一段耶和華從旋風中的回應,然後才是約伯的簡短回應。

約伯總結發言

40:6-41:34

42:1-6約伯

約伯的總結發言前,插進了一段耶和華的總結發言,然後是約伯的簡短總結。

 



[1] 本章沒有明說誰在發言,很多人因見2729章都有提及是約伯說話,而把本章也看作是約伯的講話。

[2] 於是詩歌唱說人可以在地中在磐石中尋得價值連城的珍寶,卻不能從深淵在海中尋得智慧,並且一切最貴重的金銀和寶石都都比不上智慧

[3] 人各化叫人所懼怕的「滅末和死亡」,說明智慧的難尋是人所公認的。

[4] 希伯來人看智慧這詞hokma與人的知識不同,智慧是屬於神的,人只有聽從神的話語才可以得著智慧,人的知識有窮盡,會改變,但神的智慧無窮盡,不由人的經驗累積,事實上智慧參與神的創世大工(見箴8:12-31)。有甚麼是從神而來又參與創世的?聖經學者早已指出,從創造神學看,比較創1:2和箴8:30,可見Hokma就是舊約裡聖靈的一種表現,是聖靈本身。(另參約1:1)


29. 《不枉此生的人生》(伯27:1-23)

「不敬虔的人雖然得利,神奪取其命的時候還有什麼指望呢?」(27:8)

「約伯接著說」(1),前二回合的對談格局看,當約伯在第二次回應後(如9:22-3519:7-21),都會說出另一番埋怨的話,然後引出第三位朋友瑣法出來說話,但第三回合來到這裡卻改變了,約伯這時說出的是與三個朋友對話的總結,於是約伯說話的對像成了「你們」(見51112等),瑣法之後也沒有說話[1]

A.
上主使我心中愁苦。1-10
  A1
約伯自己義,1-6
  A2
對上主信心不變,7-12
B.
約伯惡人得的分。13-23
  B1
不能留給後人,13-17
  B2
自己也不能享用,18-23

約伯自己義(1-6):
2-4節實是約伯重申自己對神的敬畏及順服1:212:10的理念相同,因此雖然遭遇當前的苦難,他仍然不會說出非義之言即與神旨意相違的言說,約伯在5-6節強調不認同三友的講論也堅信自己沒有說出欺神欺人的話,自己問心無愧,所以必會堅持自己的信念。

對上主信心不變(7-12):
約伯這裏的講論實是對三友說明自己的期望與他們相同,所以他深願他的仇敵要如惡人一樣被擊打,他也確信惡人不會有神的看顧,所以當患難臨到時,神不會聽他的呼求,也不會經驗神同在的喜樂。所以,約伯接著說:神的作為,我要指教你們」(11),然後在第12節指出三友明明曉得這些道理,為甚麼這時把約伯看作是惡人那麼愚昧呢?

不能留給後人(13-17):
約伯13-23節講論有關惡人所得的分(就是他們的報應)。[2]首先他在第14-17節指出惡人以為可以把自己擁有的留給子孫,但他的兒女未曾得到他遺留下來以前就要先死去,他雖積蓄銀子如塵沙,一切都是枉然,所以「他只管預備,義人卻要穿上;他的銀子,無辜的人要分取。」(17)! [3]

自己也不能享用(18-23
除了不所得的分不能留給後人外,惡人以為可以好好享用自己努力經營所得的,結果也是徒然的,他雖富足,卻轉眼間消失無有(19),東風要把他所有的吹去(21),甚至神要向他射箭(22),最後他就是在自己的地方也無立足之處(23)![4]

不管甚麼原因,到了這裡,約伯記要告訴讀者,原來約伯和他的朋友有同樣的追求,同樣的限制,也有同樣的期望,不同者是約伯受了傷,而朋友們只是旁觀。

敬畏神和遠離神的人,惡人和義人都可能會遇上不幸,約伯遭受了災禍,朋友見約伯受災禍,究竟人生的遭遇是禍是福,是怎樣決定的?是人的感受決定的,是別人的評說決定的,還是甚麼因素呢?

至此,約伯記的對話已經不再是為甚麼約伯受苦,而是怎樣在人生變化萬千的際遇中仍然相信神,跟從神,並且怎樣以神的心為心,用神紿終不變的真理,去面對變化萬千的人生。神為人所定的分,是幸還是與不幸?約伯不幸嗎?朋友不仁嗎?今天我們的人生是有幸還是不幸,是不枉此生,還是虛度一生?昨日今日明日的我是一樣的,還是有什麼不同?

【祈禱】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來13:8
主啊,唯有你是直到永遠都不改變的,我要照著你的話語成長,靠聖靈不斷更新,改變我的舊我,每天更像你,阿們。

 



[1] 讀者將會看見在所謂的第三輪談話的敘述中,瑣法(三友)不再發言在第三次對話來到時,另一個友人以利戶出現說話(32-37章)末了耶和華也出現說話(38-40章)。

[2] 約伯好像忽然換了一個人,而他的言論更像是瑣法原來教導他的話(見11:1-20,20:1-29),事實上,這段說話出現的這個位置本來正是瑣法說話的時候,因此許多解經家都指出這應是瑣法的話,因為瑣法在這一輪談話中還沒有出聲。

[3] 不少解經家認為27章的下半應該是琑法的回應,持這種論說的十分普遍。筆者接受現在文本所示,都是約伯的言論。原來所謂「惡人享安逸」、「看不見惡人遭報(21:1-34,24:1-25)芸芸,只是約伯的一種辯說手段,從而引出朋友對行惡遭報的看法

[4] 約伯的論點、用語甚至是例子都與瑣法在第二回合發上言時極之相近(20:1-29)。為甚麼會這樣呢?是約伯忽然醒悟過來還是他始終在故弄讀者一時間不得而知要讀完下一章讀者大概會明白


28. 《人怎能稱義?》(伯25:1-26:14)

這樣在神面前,人怎能稱義?婦人所生的怎能潔淨?(伯25:4


「書亞人比勒達回答說」(1),聽到了約伯第三回合辯第二次對話的引言後,在前兩回合都是第二人發言的比勒達又再在這第三回合中作第二人出場了,他的回應很簡短25:1-6),然後約伯對他的講話作出回應(26:1-14)。

A. 比勒達對約伯的回應。25:1-6
 
A1 神給每人都有一份,25:1-3
  A2
在神面前沒有義人,4-6
B.
約伯對比勒達的回應。26:1-14
  B1
比勒達的膚淺言論,26:1-4
  B2
耶和華的創造奇妙,5-14

神給每人都有一份(25:1-3):
約伯有關惡人沒有惡報的言說,比勒達作出了兩方面的回應,這是第一方面,他在2-3節指出沒有人可以挑戰神的主權,沒有人明白神的作為,人只能夠相信神在高處施行和平」,神有數不盡的天軍,可以監察每一個人,其實可以蒙神光照比較耶穌指出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太5:45)。

在神面前沒有義人(4-6):
這是比勒達作出的第二方面的回應4節和第5節都提及在神面前,前者是「沒有人能稱義,都是不潔淨的」,後者是「月亮也無光亮,及星宿不清潔」(5),這是比喻手法人與月亮星宿相比何等渺小既然後者在神面前都無光和不清潔,何況如蟲的人呢!比勒達藉這番論說支持他在2-3節的論點。

比勒達的膚淺言論(26:1-4):
約伯回答說」(26:1),比勒達的簡短發言才停下來,約伯就26:1-4節的話譏諷比勒達,譏諷他實在枉以神話語的代言人自居(8:218:2),卻根本不是代表神說話!第3節的意思實是: 「無智慧的人真是多虧你的指教領受你的高論了」,當然這是嘲諷之語,「究竟你在代表誰發言?」(4[1]約伯這提問直指比勒達根本不是講說從神而來的教導!

耶和華的創造奇妙(5-14):
這裏講論神曾經把撒但打敗的連串事例包括5-6節的大水和水族以下的陰魂戰兢」和「陰間顯露,滅亡也不得遮掩」;7-11節的神將北極鋪在雲中將水包在密雲中」和「在水面上的周圍劃出界限」;12-13神以能力「平靜大海」、「打傷拉哈伯」(12),和「刺殺快蛇」(13)等等。(注意希伯來文化把水看作惡的根源,撒但的居所[2]
看哪,這不過是神工作的些微」(26:14),約伯稱5-13節為「神工作的些微但卻都是他聽到神的細微的聲音」,正是沖著比勒達自以為代表神說話者而說出的 (比較第4節論及比勒達的言說根本並非神的教導)

人怎能稱義?中國人傳統觀念認為:多做善事多積公德的都是好人,這也是古代以色列人常有的對義人的觀念(參羅3:10,另參詩53:3);其實約伯和他的朋友都說得對,沒有人可以靠自己做些甚麼得稱為義,因為在神面前,人人都是罪人,沒有人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和學問,善心或是善行可以稱為義,只有神可以拯救人,只有福音有大能,只有因信耶穌,得耶穌的寶血潔淨者才可以得稱為義。

【祈禱】就如經上所記: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羅3:10)所以我們看定了:人稱義是因著信,不在乎遵行律法。(羅3:28
主啊,藉著認識你,人就可以與相交,可以得稱為義,可以得永生,感謝你給我的救贖恩典,阿們。

 



[1] “With whose help have you uttered wordsand whose breath has come out from you?”(ESV 16:4)

[2] 古代近東的文化都總是把海和水看為邪惡,然後海中的拉哈伯和蛇等都是惡魔的化身,所以有學者5-14節實是用巴比倫的創造故事為框架,藉說明神怎樣把惡者制服,創造秩序,說明神的創造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