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 星期五

12.《願你凡事興盛》(約叁1-15)

親愛的兄弟啊,我願你凡事興盛,身體健壯,正如你的靈魂興盛一樣。 (約叁2


約翰叄書與貳書有一樣的格式,同樣是開始時以長老自稱向讀者問安和祝福,也在結束處提及有許多事要等自己來到時才說明,同樣在祝福語裏說明這書的重點,即鼓勵他們活出靈魂興盛的生命,好經驗凡事興盛,身體健壯的福。

A. 靈魂興盛之家。1-8
  A1
祝福凡事興盛,1-4
  A2 同為真理做工,5-8
B.
兩種生命表現。9-12
  B1 責丟等腓的惡,9-10
  B
2 讚低米丟行善,11-12
C. 結束話與問安,13-15


祝福凡事興盛(1-4):收信人該猶被稱為「親愛的」(1節),顯示教會作為屬靈家庭的親密關係,這種稱呼方式體現了「上帝子民」的新身份,超越傳統社會的階級界限。作者為該猶「靈魂興盛」(2節)感恩,這不僅是個人靈性健康,更是該猶在教會群體中活出信仰的見證。第3-4節提到該猶「按真理而行」,這與約翰二書的主題呼應,顯示真理必須在具體生活中實踐。

同為真理做工5-8):作者特別稱讚該猶接待客旅的行為。在羅馬帝國時代,基督徒旅行佈道者依賴各地教會的接待,這不僅是禮貌,更是維持福音網絡的關鍵。該猶的接待被視為「配得過神」,表明這項事工具有神聖意義,是參與上帝國度擴展的具體行動。

責丟等腓的惡(9-10):這段經文突然轉向嚴厲的批評,揭露教會內部的衝突。丟特腓「好為首」且拒絕接待弟兄,甚至用惡言妄論使徒。這反映早期教會面臨的領導權威問題,丟特腓的行為違背了基督群體應有的謙卑服事精神(參腓2:5-11)。他拒絕接待旅行傳道者,可能代表一種地方主義,試圖切斷與更廣泛基督教網絡的聯繫。這種行為威脅到教會的合一,也阻礙福音的傳播。


讚低米丟行善(11-12):作者以「不要效法惡,只要效法善」(11節)作為轉折,引入低米丟的正面榜樣。早期基督教倫理常以具體人物作為典範(如腓3:17),這是一種塑造群體品格的有效方式。低米丟得到「眾人和真理本身」的見證,顯示他的行為符合更廣泛基督教群體的認可,這反映早期教會如何透過共同見證來辨別真理的實踐。


結束話與問安(13-15):作者表達當面交通的願望,這種強調面對面團契的態度,反映早期基督教重視具體的群體生活,而非僅是抽象的教義。最後的問安特別提到「朋友」,可能暗示該猶家中的教會成員。這種個人化的問候方式,顯示早期教會如何在家庭聚會中建立緊密的屬靈關係。


如何在保持真理的同時維持教會合一,如何避免教會領袖的權力濫用,這是當日教會挑戰,也是今天教會要處理的問題。基督教信仰從一開始就是群體性的,真理必須在具體的人際關係與事工中活出來。

【祈禱】人若說「我愛神」,卻恨他的弟兄,就是說謊話的;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神。(約一4:20
主啊,求你使我成為和平之子,能夠活出與蒙恩相稱的生命,叫我們的教會活出愛,讓人看見你的榮耀,阿們。


【後記:三拍子祝福】
1958年,韓國首爾市大棘洞(一個貧民區)成立了一個帳棚教會,開始時只有十數人聚會,年青的傳道人每天逐家逐戶傳福音,有一次去向一個女士傳福音,告訴她信耶穌可以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的福,但女人說,「我不關心,我只關心下一餐飯怎樣開,丈夫怎可以不酗酒,孩子學業可跟上」。然後轟走他,第二天他再去傳,那女士一見他便關門。這傳道人經多時禱告,過了數天,讀到一段聖經,於是他鼓起勇氣再去拍門,當女士再關門時,他說:「我要帶你去認識一個人,可以幫你有飯開,丈夫有工作,孩子有書讀」。女士就跟他去,傳道人帶她去帳棚,女士笑了,「你們這裏比我們家條件更差,怎可以幫我」,傳道人翻開約叁2,告訴她說,「『只要相信耶穌,你就可以經驗凡事興盛,身體健壯』,你的家會不一樣,丈夫有工作,孩子有書讀,你不是想要這種生活嗎?」。結果,這女士將信將疑的決志信耶穌,果然,過不了幾天,她有了工作,後來丈夫也來了教會,戒了酒,也有工作,孩子都可以上學,不單她的問題解決了,連她社區裏的隣居們也因為他們的改變,得到實質的幫助,也信了耶穌,全都改變了,在這五十多年裏,同樣的事不斷發生在這教會接觸過的人中,因為相信耶穌,經驗了靈魂興盛後,隨後經驗凡事興盛,身體健壯的祝福,到了今天這教會已有會眾超過80萬人,今天叫作汝島純福音教會,那個傳道人叫作趙基。

約叁2的這個祝福改變了那個家庭,也改變了整個社區,為甚麼會這樣?只有一個原因,相信
耶穌可以帶來改變,有這樣信心的人就可以靈魂興盛,[1] 於是就可以經歷凡事興盛的祝福,與及身體健壯(興盛)的祝福。



[1] 認自己的罪, 可以有恩膏, 可以不一樣, 是神的兒女, 可以彼此相愛可以經驗我裏面的, 世界更大的祝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