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2日 星期二

47.《是恩典, 是憐憫。瑪拿西(二)》(代下33:10-25)


他在急難的時候,就懇求耶和華他的神,且在他列祖的神面前極其自卑。(代下33:12)

耶和華警戒瑪拿西和他的百姓,他們卻是不聽(32:10), 瑪拿西的故事下半用了這一句總結了他前面的種種惡行和倒行逆施, 這也是眾人所熟知的瑪拿西寫照, 不過
A. 瑪拿西的回轉, 10-20
   A1 被擄回轉得回歸, 10-13
   A2 重修聖殿拜上主, 14-16
   A3 瑪拿西事蹟記略, 17-19
B. 亞們的再行惡, 20-25

所以耶和華使亞述王的將帥來攻擊他們,用鐃鈎鈎住瑪拿西,用銅鍊鎖住他,帶到巴比倫去(11), 像重述猶大諸王時加入了許多其他資料一樣, 歷代志也在瑪拿西的故事中加入了列王紀沒有的重要材料。原來因為他的惡, 他被擄到巴比倫, 這樣的惡王有這樣的下場, 正是活該, 但他不是在耶路撒冷作王五十五年, 是歷任猶大王作王最長的嗎?原來

懇切呼求耶和華, 且在神面前極其自卑(12), 原來當他在被擄之, 在急難, 做了一件早該做卻從沒有做的事:謙卑、回轉、禱告尋求神!結果, 神蹟就發生, 因為耶和華竟然「允准他的祈求,垂聽他的禱告(13), 他竟然可以神蹟地重回耶路撒冷,[1] 再繼續作他的猶大王, 從此他才知道「惟獨耶和華是神(32:13)

此後,瑪拿西在大衛城外,建築城牆又在猶大各堅固城內設立勇敢的軍長(14), 回到耶路撒冷後, 他就全心建設國家, 並且他「除掉外邦人的神像與耶和華殿中的偶像重修耶和華的祭壇,在壇上獻平安祭(15), 他更吩咐國人都要事奉耶和華!

是的, 因為瑪拿西的自卑回轉, 痛悔今是而昨非, 回國後他成了新造的人, 頓時全國都省悟過來, 就這樣, 他在耶路撒冷可以作王多年, 甚至成為諸王中作王最久的王, 這是神蹟, 更是恩典, 更是憐憫。

是恩典, 是憐憫, 瑪拿西這樣的人竟然都可以這樣徹底的改變, 只因為神喜愛憐恤, 只因為神赦罪施恩; 對於回歸的人, 《歷代志》的報告改變了他們的思想, 因為他們就是被擄回歸的人, 但回歸以後, 他們沒有自卑回轉, 卻多有拜外邦的神, 就算去聖殿也只是做一些表面工夫, 他們是回去了, 卻沒有回轉, 所以生活只有埋怨, 沒有喜樂, 沒有平安, 沒有盼望。

今天我們對某些人也深感不滿, 想除之而後快嗎? 為他禱告, 也鼓勵他禱告, 神蹟可以再一次發生, 如果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不要放過自己, 主有恩典, 有憐憫, 主不單再賜下我們失去的, 還會賜下我們沒有想過得到的, 直到永生。(32:21-25的釋義見【後記, 歷史改寫了嗎?)

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1:9)

【後記: 歷史改寫了嗎? 33:21-25
歷代志改寫瑪拿西的歷史嗎? 表面上, 歷代志的報告顛覆了列王紀的報告, 但聖經學者都告訴我們兩者其實沒有衝突。首先是歷代志作者完全清楚列王紀下21:10-15審判的預言, 並濃縮於代下33:10, 代下作者也同意瑪拿西的犯罪至終導致被擄的觀點(參8-9節與7:19-20, 36:15-16)。
歷代志作者只是補充了列王紀的記載, 不是取代它。更重要的,這額外的材料為要說明《歷代志》的中心信息: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代下7:14)

這個信息在《歷代志》中已經不斷出現了, 此外, 這故事也說明國王之悔改和信心的建立能夠延緩國家的破敗及最終的被擄。這在希西家(王下20:16-19, 代下32:25-26)和約西亞(王下22:11-20; 代下34:19-28)的例子都可清楚可見, 瑪拿西是另一個特出的例子。
事實上, 聖經學者更告訴我們歷代志有關瑪拿西的改變有助於解釋列王紀中一個長久以來的難題: 「如果瑪拿西的罪狀如此嚴重,為什麼瑪拿西是列王中在位最長的人, 為甚麼瑪拿西統治之時國家沒有亡?, 歷代志的報告說明神的審判明顯延後了, 不過如果神基本的決定不能夠被日後約西亞作出的多方面改革來推翻的話, 瑪拿西的改變(33:17)只能延緩最終的審判, 而不可能改變耶和華因瑪拿西所作的而作出審判要來到的決定
這禍臨到猶大人,誠然是耶和華所命的,要將他們從自己面前趕出,是因瑪拿西所犯的一切罪(王下24:3)
所以, 當讀者才為瑪拿西的改變歡欣後, 卻驚見他的兒子亞們登位以後, 重拾瑪拿西從前的惡行, 又再拜祭偶像, 他沒有像他父親那樣自卑回轉, 只有愈走愈遠, 遠離神, 遠離救恩, 結果「這亞們所犯的罪越犯越大。他的臣僕背叛,在宮裡殺了他(33:23-24)




[1] 顯然他被擄到巴比倫的日子不會很長, 因為國不可一日無君, 一般的做法是王被擄就會另選他人作王, 像之前的亞瑪謝(25:23), 或之後的約雅斤被(36:10)擄後另有新王的情況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