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8日 星期五

受塑造為了服事上帝 (弗2:10, 提後2:15, 太20:30-34)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沒有一個人有相同的指模, 眼膜, 甚至心跳聲! 【會幕的金燈台是用一塊金子千錘百煉而成】
Read 2:20, 提後2:15, 兩處都說人要服事上帝, tell b/s

人常有錯誤觀念, 以為「服事上帝」就是那些帶著眼鏡, 站在講台上, 一字一句把早已預備好的台詞讀出來的牧師的專利。於是就想到沉悶, 想到自己不會與這些事有份。

我告訴你一個好消息, 這觀念, 這形像是錯的!
就如你已經聽到人活著的3個目的, 敬拜不是在教會裏死氣沉沉的唱歌, 團契不是教會裏可有可無的聚會, 像基督不是自己找苦吃的自虐狂。事奉上帝是我們每一個人生活在世上的人生目標!

2:20, 你要按著你的shape去服事上帝。甚麼是shape?
《標竿人生》觀念, shape告訴我們每個人的不同, 是的, 因為我們都是上帝手中的傑作(2:10), 都是獨一無二的。

為甚麼我們會不同? 因為可以分辨出來嗎? , 這是事實, 上帝都按照自己的形象做人, 卻給人不同的shape, 因為上帝要我們發揮我們的獨特性去服事上帝。

【當我們抱怨教會的事工有許多缺失時, 有否想到因為你仍然只是在作座上客, 因為你不知道「被造為了服事神」】
2:10, 我們都是神的巧手珍品/傑作, 神特別把我們做成這樣, 就是為了叫我們行善。(不是日行一善), 是叫我們得以完全, 叫神的榮耀被看見, 叫人的生命被建立。
『行善就是你提供世界服事, 就是服事上帝。』
『被拯救不是因為們服事上帝, 而是要去服事上帝』

現在, 想和大家重溫當日耶穌進耶路撒冷城的一幕(20:30-34)【可能你不知道, 今天是棕枝主日, 這一日是教會傳統記念當耶穌騎驢進城的事蹟, 馬太福音告訴我們, 耶穌是天國君王進城】

首先, 在這一天, 在耶穌進城以前, 有兩個瞎子高聲呼喚耶穌, 耶穌醫治了他們, 然後他們就都跟從耶穌。我們多數人應該比這兩個討飯的瞎子條件好, 他們都跟從了耶穌, 服事上帝, 我們也可以。

如果你這一週有讀《標竿人生》, 你應該明白人人都有一個shape, 可以能事奉上帝。不過, 即使如此, 很多人仍然會想到許多問題, 以致不能事奉上帝。其中3個問題是:

第一, 是「沒有空」!
從兩個瞎子得醫治的故事看, 耶穌醫好他們是因為耶穌有「空」嗎? , 當時門徒確有這樣的想法。耶穌真的有很多事要做, 但卻「總事有空」服事上帝, 只要想一下, 耶穌的事工不是都計劃好了才去做的, 相反福音書裏, 我們看見他的計劃常給人搞亂, 像耶穌要去醫治一個12歲的女孩, 卻被一個患了12年血漏病的女人打斷。耶穌要休息了, 卻被猶太人尼哥底母夜訪, 講了約3:16的話。耶穌表現的生命就是「總是有空事奉上帝」的生命。
告訴b/s「事奉上帝, 你一定有時間」。
第二是「未做得夠好」!
觀浸會眾應該聽過Awana這字, 這是提後2:15的縮寫, 事實上是不少神學院的校訓, 包括浸神
這一句話提醒神學生要竭盡全力做到最好, 去得神的喜悅, 【同工早會分享畢業以來, 事奉統計, 14in/6out伯神

聽到這裏, 不由倒抽涼氣, 事奉神實在不容易, 傳道人尚且如此, 何況平信徒! , 我的一班是12in/16out

你當意竭力」常常給人的感覺以為信徒要瞓身事奉在所不惜, 「總是有空」可能叫你擔心, 因為現在還忙不夠, …, 要搏到盡, 然後才有機會去贏得神的喜悅, 還要完全明白聖經, 才可以講耶穌 (所以一知半解的人, 就最好少開口), 好難啊! 有人說若果做得不夠pro, 不是最好, 就不如不做, …

好消息是, 你錯了, 觀念錯, 理解錯, 因為Awana已經給我們清楚解釋, approved workmans are not ashamed.
當信主耶穌, 我們就已經是被召入伍, 並且是得神喜悅的工人, 即使未過一點工作。
我們不是還要做些甚麼去得神喜悅, 我們只要不以福音為恥(提後第一章不斷重覆的主題), 照著神的話語去活出真道, (按正義分解真理的道)的根本意義。
所以Awana 不是叫我們的孩子從小就學會吃苦(當然這是美德), 而是讓他們從小就知道, 他們都可以事奉神, 因為當他們學會相信耶穌, 就都給印了小白兔, 可以快樂成長, 可以從小事奉神。

第三是「我有問題未解決」
對你或者會不知道, 但耶穌知道, 不過耶穌不會硬銷給你, 他要讓你自己發現, 兩個瞎子的故事, 為甚麼耶穌要問他們「要我為你們做什麼?」兩個瞎子拼命的叫當然是為了得看見, 耶穌當然知道, 但耶穌就是要問他們, , 不少人就是不想/不敢/不知道要對耶穌把問題說出來,

今天主耶穌也要這樣對我們說話, 要我為你們做什麼?因為看不見, 這是瞎子的問題; 我們呢, 耶穌今天也正在等待我們把問題說出來, 然後他也要來為我們解決我們的問題, 好叫我們可以事奉上帝。(約》耶穌更要瞎了的心眼看見)

要我為你們做什麼?, 大概我們沒有幾個人有眼瞎的問題, 但我們的問題可能是抑鬱, 是焦慮, 是缺乏平安, 缺乏信心, 能力不夠, 我們的罪(約壹1:9)

結論: 我們都可以事奉上帝,

2:10和提後2:15都告訴我們, 我們是可以的, 我們? 我們真的可以嗎? , 我們真的可以。請看太20:34, 兩個瞎子都跟從了耶穌, 他們不是趁熱的去了, 他們真的做了耶穌的門徒, 其中一人還在早期教會有所貢獻, 他的名字叫巴底買(10:46-52), 為甚麼會有這樣的事呢? 因為巴底買選擇相信耶穌, 和選擇跟從耶穌,服事上帝。他的一生徹底變了, 他不再是垃圾, 垃圾之子, 上帝喜悅他的事奉, 不管在人的眼中他本來是甚麼, 他是上帝的珍品, 是上帝的兒子。


2016年3月17日 星期四

16.《祈求就給你們》(太7:7-12)


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嗎?(7:11)
---------

看著眼前的許多跟隨來到的人, 耶穌明白他們每天都面對很多需要和缺乏, 想要得著神的供應和幫助, 所以在登山寶訓的尾聲, 耶穌告訴他們要得幫助的秘訣: 向主呼求。[1]
A. 祈求尋找叩門, 必然有所得, 7-8
B.
求餅求魚求父, 父會給最好, 9-11
C.
想要人待你好, 先要待人好, 12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7-8), 許多人不常向主呼求,[2] 因為經驗告訴他們, 向天求是不管用的, 因為求了多時仍然沒有果效, 想要的沒有發生, 神蹟沒有發生…, 耶穌卻鄭重提醒面前的人, 祈求必有果效, 就像人叩門必有人開門一樣, 尋找甚麼必找著一樣, 祈求的人必得著神回應。

「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9-11),  為甚麼耶穌會那麼肯定地說出前面有關祈求必得著的話呢? 因為天父比地上的父親更憐愛他的兒女, 地上父親尚且會回應兒女所求, 天父必然會把最好的東西給兒女。不過, 問題可能是人不能明白天父已經把最好的給了他, 而他卻仍然想著自己想要的, 看著遲遲未有發生, 就埋怨, 就以為天父不聽禱告。

「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12), 再一次, 作為講論的結束語, 耶穌這語句叫人不易明白, 前面明明講的是祈求, 現在卻以一個論理教導作結束, 是的, 「若要人待你好, 你就要待人好」, 這和祈求有甚麼關係呢? 這個結語其實是一個提醒, 提醒人願意天父怎樣對你嗎? 就先要如此對待天父, 但天父不需要我們期待中的東西啊, , 但他們身邊的人需要,[3] 耶穌這樣說實在是提醒門徒無論做何事都是為神而造, 像是做在神身上。對我們若然活出這樣的生命, 我們必然可以不斷有上帝聽禱告的美好經驗。

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聖經一再呼籲叫以色列人去幫助和關心身邊的人,[4] 特別那些困苦人, 寄居的客旅, 孤兒寡婦, 只是以色列人卻沒有幾個真正關心這些有需要的人, 以致他們的祈求沒有果效, 以致他們少向天父求, 以致他們沒有經驗過「因分享而擁有, 因擁有而分享」的法則,[5] 原來這是天國裏一個神奇的法則, 就是把你所有的與人分享, 你就經驗自己的問題消失, 自己的軟弱得剛強, 更多經驗神的同在! 即使我們有的僅是那麼一點, 只是五餅二魚。

2010
年的聖誕節, 聖誕節早上的報紙頭版有這樣的報導「有人報佳音, 有人無關心」, 這標題下有相片拍下教會詩班歡樂報佳音, 但就在詩班前面就有露宿者, 這照片改變了Benson一生, 作為基督徒, 看著那照片, 他被聖靈感動要去關心香港的露宿者,[6] 於是在社交網站用這照片發起關心香港的露宿者行動, 這不是教會事工, 但比教會事工有更大更快的回應, 幾年間, 他們每次出隊由十數人參加到現在已經有近百人, 從只在深水埗一處地方, 現在已經在香港多處進行, 來參加的人不單是基督徒, 更多是非基督徒, 那些受助的社會弱勢群體被他們的行動大大感動, 這個叫作「平等, 分享, 行動」的團隊叫這個冷漠的城市感動溫暖, 叫許多未曾聽過福音的人信主, 包括受助者和助人者。


[1] 前面已經藉著假冒為善者的不當祈談論過人應該怎樣祈禱, 這時講的是具體呼求, 這是對多數人最實際的事, 甚麼為天國祈禱可能有點遙不可及, 或是太偉大
[2] 不少人祈禱只在某時候例行禱告(如從前的人進聖殿時, 或今天去教會時), 或只在非常緊急或重大時件時才想到祈禱。
[3] 特別是那些社會中的弱勢社群, 那些孤兒寡婦。(參「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太25:31-46)
[4] 律法書先知書併列即是聖經的所有教導的另一種說法。
[5] 只以為天父是一個要求嚴格的父親, 是一個「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的主人。(25:26)
[6] 事實上Benson就是照片出現的報佳音隊伍的其中一員, 當天報佳音結束以後, 他和其他信徒回教會通宵玩樂, 早已把當時的露宿者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