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1日 星期五

出埃及記第9課 (出15:22-19:25)

32.《旅程──經歷飲食缺乏(一)》(15:22-27)

祈禱
醫治我的主,求你使我留意聽你的聲音,行你眼中看為正的事。阿們!
紅海過了,埃及兵死了,以色列人到應許地的旅程再無困難了,是這樣嗎?不是這樣!我們知道以色列人要到了《約書亞記》第三章才到達應許地!那是40年以後的事了!為什麼要這麼長的時間?15:22-17:7是連續三個關於經歷飲食缺乏的事件,是揭開這漫長歲月的序幕,也是揭示問題所在的序言。
以色列人過了紅海後,帶著歡愉的心情上路了。可是當在曠野路上三天都找不到水,當好不容易找到水了,但卻發現水是苦的時候[1],歡愉的心情便沒有了。他們再一次埋怨摩西:「我們喝什麼呢?」於是神在摩西向祂呼求後,指示他把一棵樹丟進水,水就甜了(15:25),然後「耶和華在那裡為他們立了律例和典章」(15:25)
律例典章不是到了西奈山才頒下的嗎?是的,在西奈山下律例典章有詳列出來(這裡沒有),但卻不可說那裡是頒佈條例的時候,因為我們將看見那是一個立約的時候,事實上很多條例在此之前已經是有的[2]
在這往應許地的旅程開始時,藉苦水變甜這事件,耶和華就預告了以色列民,只要他們「聽從」祂的話,降在埃及人身上的疾病便不會加在他們身上。他們該還記得降在埃及人的頭一災是「水變血」,現在則是「苦變甜」。水的能否飲用,是全靠「醫治你們的耶和華」(15:26)
當耶和宣告以色列民要好好聽從祂的話後,就帶領他們「到了以琳,那裡有十二股水泉,七十棵棕樹。他們就在那裡靠近水邊的地方安營。」(15:27),神在這裡給以色列人預示了:若好好「聽從」祂的話,他們將可在曠野路上「安營」。


 十二股水泉,七十棵樹也許提醒以色列民,當日他們的十二支派列祖,共七十人到埃及時[3],神就曾這樣祝福他們。今天他們要繼續他們的列祖一樣「聽從」神的話,完全倚靠神,無論這曠野路將會如何難走,他們總有「安營」的地方,總有曠野中的「以琳」。
今天我們在人生路上,有否好好「聽從」神的話,有否到達路程中的「以琳」?有否經驗到
「我決不把加在埃及人身上的一切疾病加在你們身上,因為我是醫治你的耶和。」(15:26)

33.《旅程──經歷飲食缺乏(二上)》(16:1-18)

祈禱
每天供給我飲食的主,求你教我好好享用你給我的那一份。
16:1-35是在曠野路上經歷飲食缺乏的第二個事件,內容有如下結構:
16:1-3  ~~      前言:埋怨再起
16:4-12  ~~    耶和華如何回應
16:13-30  ~~    耶和華如何成就
16:31-35  ~~    結語:記念此事
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一個月後[4],大概他們上路時預備的食物都已吃完了[5],於是他們再一次埋怨摩西和亞倫:「為何要『出埃及』,我們飽著死在埃及,好過餓死在曠野!」(16:3)在曠野路上要尋找食物給這一大群人是一大難題!怎麼辦?於是耶和華告訴摩西祂會為他們把糧食從天上降下!人民可以每天去取他們的一「俄梅珥」[6],到第六天可取兩「俄梅珥」(16:4-5)
於是摩西和亞倫便把這安排轉告以色列民,且向他們預告:「黃昏的時候你們必有肉吃,早晨的時候必有食物吃飽。」(16:12)。結果食物果然從天降下:晚上有鵪鶉,早上有白色鱗狀的小東西可供食用[7]。就如耶和華的吩咐,以色列人就按著各人的食量收取,有的多收,有的少收。多收的沒有剩餘,少收的也不缺。各人按著自己的食量收取(16:17-18)
當以色列人向摩西和亞倫再次發出「怨言」後,在摩西轉告有關耶和華的安排的一番話中,重點竟不是耶和華怎樣安排,而是「怨言」[8]。以色列人的「怨言」其實不是對著摩西和亞倫發的,而是對著耶和華發的!耶和華給以色列人賜下天糧並非非由於以色列人這樣向祂發「怨言」,而是要「試驗」他們是否遵行神的話(16:4)
是的,要滿足以色列人的「怨言」,耶和華大可以給他們大批牛羊,糧食無數,但神沒有這樣做;相反只供應他們每天所需,每一天他們聽從神話語去取得食用後,第二天又要如此,天天如是。
今天我們活著靠的「是什麼」[9]?是靠天父悠長的供應。也許我們不知道天父將要供應我們的「是什麼」,甚至當我們取用時還不知道原來那就是天父所供應的「是什麼」。我們有否因為見不到天父的供應而向祂發「怨言」?
今天我們靠著生活的「是什麼」?能力、知識、積蓄、經驗……這就是天父供應的嗎哪。我們是否明白,神既讓我們如此地生活,供應了我們這樣的「一份」俄梅珥,我們便應好好享用這「一份」,好好地吃喝,好好地作主的門徒。
「我所見為善為美的,就是人在神賜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勞碌得來的好處,因為這是他的分。」(5:18)

34.《旅程──經歷飲食缺乏(二下)(16:19-35)

祈禱
每天給我供應的主,請時刻讓我緊記,在你有永生之道,我只跟隨你。
今天我們接續第二個缺乏飲食敘述的下半部份。從上半部我們都看見,對於以色列人的怨言,耶和華如何回應,又如何成就,亦看見以色列人都照著耶和華吩咐行了(16:18)。是否以色列人真的都照樣行?
不是的,有關天糧供應的兩項吩咐都有人不聽從。首先神叫他們按著自己的食量收取一份,可是有人多取了,把一些留到第二天(16:20),這使摩西發怒。然後神叫他們在第七天不要出去收取,可是仍有人在第七天出去收取(16:27)。結果,這使耶和華不滿,祂說:「你們拒絕遵守我的誡命和律法,要到幾時呢?(16:28)
就這樣,以色列人在進到迦南地前,主要的食物就是嗎哪[10]。為了讓後世子孫知道嗎哪這種食物,後來耶和華吩咐他們用一個罐子裝滿了一俄梅珥的嗎哪[11],放在法櫃中[12]

嗎哪 ── 「這是什麼?」,是以色列人第一次見到這食物時問的,也是他們在曠野40年中一直問的問題,他們後來把一份放在罐子裡,是為了讓後世子孫「可以看見」這食物(16:32) [13]。為什麼這樣?這樣做是要讓後人看見它是什麼形狀,甚至成份,好解答「這是什麼?」這問題嗎?
其實經文清楚告訴我們,問題不是「這是什麼?」,而是「什麼是?」。「什麼是順服?」、「什麼是全然倚靠?」,這正是為什麼以色列人一再「不聽從」吩咐去收取嗎哪時,耶和華慨嘆:「你們拒絕遵守我的誡命和律法,要到幾時呢?(16:28)」的原因所在。
為什麼嗎哪只可供一天的食用?因為以色列民藉此學習每天倚靠。為什麼到了第七天便沒有?因為以色列民藉此學習安息在主懷裡,全然順服,全然倚靠。
今天,雖然隨著後來聖殿被毁、約櫃失去,這一罐嗎哪消失了[14]。但感謝主,在人生路上,我們可以全然倚靠主耶穌。因為祂是生命的糧(6:35),在祂那裡有永生之道(6:68)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信的人有永生。我就是生命的糧。你們的祖宗在曠野吃過嗎哪,還是死了。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叫人吃了就不死。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生命的糧;人若吃這糧,就必永遠活著。我所要賜的糧就是我的肉,為世人之生命所賜的。」(6:47-51)

35.《旅程──經歷飲食缺乏()(17:1-7)

祈禱
與人同在的主,請領我每一天、每一步緊緊的跟從你。
今天的經文是連續三個經歷飲食缺乏的第三個敘述,再一次我們見到以色列人投訴沒有水喝,但這次經文說「爭吵」,情況可能要比前兩次的「發怨言」來得惡劣(15:2416:2),怎麼辦?
本來何烈山己經在望,是令摩西興奮的[15],但顯然在連翻埋怨以後,摩西也沉不住氣了,他也向耶和華投訴說:「我要怎樣對待這人民呢?他們幾乎要用石頭打死我了。」(17:4)但神沒有因此對西表示不滿,祂指示摩西,叫他帶同以色列的長者去到何烈山,用他那支曾擊打埃及河水的杖「擊打磐石[16]就必有水從磐石流出來,使人民可以喝。(17:6)」果然,當摩西在以色列的長老眼前這樣做,水就出來了!
摩西就給那地起名叫「試探」(希伯來語「瑪撒」)7a
又叫「爭吵」(希伯來語「米利巴」)7b
因為以色列在那裡「爭吵」7c
又因為他們「試探」耶和華7d
「耶和華是不是在我們中間呢?」7e。原來以色列人與摩西的爭吵,表面上是因沒有水渴,實質上卻是試探耶和華是否與他們同在!
其實,前不久,他們才經歷無水而得喝(15:22-26),無糧而得食(16:1-30)這兩個神蹟,更不用說經歷埃及地十災、過紅海等事,為什麼以色列人還要試探耶和華是否與他們同在?
因為當以色列全體會眾都照著耶和華的吩咐,一站一站往前走(17:1)[17],不是到了迦南地,而是到了何烈山前的利非訂!在這曠野的大山前,有的只是一些草和荊棘[18]。摩西早告訴他們要到這山向耶和華敬拜,此情此景,以色列人鼓噪:「在這荒蕪的山頭,連水都沒有,你卻說要我們在這山敬拜?耶和華是不是在我們中間呢?」這是當日他們爭吵的原因所在!
而當他們看見這山的磐石竟可以流出水來,他們知道「耶和華確是在我們中間」。
今天,我們要看見什麼才相信神在我們中間?是按著我們的想法,有飲有食時?還是按著聖經教導一站一站的往前走,即使出現在眼前的與我們期望的大相逕庭,我們仍然聽從神的話?
「人飢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8:11)

36.《旅程──經歷爭戰》(17:8-16)

祈禱
常與我同在的神,求你教我時刻藉著不同的人和事看到你的臨在,阿們。
雖然以色列人像軍隊般昂然離開埃及,但為免要與非利士人爭戰,他們捨近取遠地走曠野路往紅海去(13:17-18),埃及的追兵到了卻遭淹沒在海中,一次又一次以色列人都免卻了與敵人爭戰,以色列人可以永遠不用抵禦外敵嗎?不!
在利非訂,當以色列人高興地飲用那裡的水時,亞瑪力人突然出來與他們爭戰[19],這段爭戰的敘述呈現以下的結構:
A亞瑪力人與以色列人爭戰(17:8)
                B摩西指示約書亞,約書亞照著行(17:9-10)
                        C摩西舉手才得勝(17:11-13)
                B’耶和華指示摩西,摩西照著行(17:14-15)
A’耶和華與亞瑪力人爭戰(17:16)
經文以亞瑪力人來與以色列爭戰開始(A),而以耶和與亞瑪力人爭戰作結束(A’),成了首尾呼應;告訴我們摩西指示約書亞如何應付,約書亞就照著行(B);又以耶和指示摩西,摩西照著行來呼應(B’),中心部份則指出以色列人戰勝這第一個外敵的致勝秘訣:摩西在山上舉手(C)
為什麼摩西舉手就可以得勝,垂手時亞瑪力人就得勝?摩西的手竟有如此法力?!
早期教父喜用一種這樣的思路處理這段經文:摩西在山上舉手預表主耶穌在各各他山上被釘十字架,這樣亞倫和戶珥就如耶穌被釘時,有兩個犯人同時被釘,一個在左、一個在右,當十字架被高舉,就是神戰勝祂的敵人的時候,山下被揀選的約書亞爭戰,好比主的門徒被揀選去與敵人爭戰,什麼時候當門徒仰望高舉的十字架就得勝,若看不到便戰敗!所以耶和尼西就是提醒我們高舉十架就必得勝!
這樣讀舊約經文確實給我們很大鼓舞,事實上聖經確以神的救贖計劃為中心,最終帶領我們認識耶穌基督。但若我們這樣讀這段經文,那麼這經文對當日的以色列人有什麼意義?如果只對後世的人有意義,經文怎會流傳後世[20]?問題是「無疑這樣的信息是對的,但卻不是這段經文的信息!」
這段經文告訴我們,摩西上山時「手裡拿著神的杖」(17:9),這支杖就是當日神呼召摩西出發時所拿的那支杖(4:17),是提醒他「神與人同在」的記號。前不久,他就用此杖擊石出水,現在以色列人在山下看見的,也是這支提醒他們「與人同在的神」的杖。當他們才激烈爭吵「耶和是不是在我們中間呢?」這問題時,是這「神的杖」提醒他們,耶和確實是在他們中間,與敵人爭戰,我們靠的是「與我們同在的神」。

耶和華尼西這個壇,不是獻祭的壇[21],而是用以提醒以色列人在爭戰中所倚靠的,是「與人同在的神」。今天在我們的爭戰中,我們倚靠的是什麼?
「有人靠車,有人靠馬,但我們要提到耶和華我們神的名。(20:7)

37.《旅程──經歷見證:耶和的作為》(18:1-12)

祈禱
每天與我同行的主,求你用我,吸引人來到你面前認識你、跟從你。
《出》18章講述摩西的岳父米甸祭司的來到[22],突出了兩個神子民特別的經歷:18:1-12見證神對以色列子民的作為;18:13-27則講述這群人被組織起來形成信心的群體。
大概是當摩西一路向何烈山前進,已靠近他妻子西坡拉米甸的家鄉,於是她回家探望父親葉忒羅,然後當得知此事,葉忒羅便與女兒及兩個孫兒一同來見摩西(18:1-5) [23]
他們見面後,摩西再詳細告訴葉忒羅有關在埃及和一路上耶和華如何幫助他們的過程(18:6-8)
葉忒羅聽完後便稱頌耶和,更宣認「現在我知道耶和為至大,超乎萬神之上,因為這在埃及人以狂傲的態度對以色列人的事上已經證了。」(18:11),然後葉忒羅就在他的帳棚處獻祭。當時亞倫和以色列的長老都一同到來,之後他們更一同吃飯。

也許在過去很多年來,葉忒羅曾從摩西口中聽過他的先祖所信的神在過去如何保守他們的先祖們;也許很多年來他一直不能白摩西為什麼會為自己的兩個兒子先後取名革舜(我在異地作了客旅)及以利以謝(神是我的幫助);也許這些年來他根本沒有認真看待過摩西講及他們這位列祖的神!
可是這刻當他親耳聽到摩西口中所講,更親眼見到這二百萬之眾出現在何烈山,他完全改觀了。是的,眼前這許許多多「在異地作客旅」的人竟可從埃及這當世超級大國手中昂然出來,又在近日打敗強悍的亞瑪力人[24],他們既無精良兵器,更無有效編制(18:13-27將清楚見到這問題),而竟然有此成就,若非「耶和華的幫助」,怎能夠如此!所以即使作為米甸祭司,葉忒羅也得從心底裡稱頌耶和華,更認定「耶和華為至大,超乎萬神之上」(18:11)
也許很多年來,我們身邊的親朋多有未信主的,也不白我們何以為了主而作出許許多多他們無法理解的事,但我們是否有信心,當我們把主在我們身上所作的告訴他們,當他們親眼見到我們怎樣渡過這些歲月,他們也不得不由衷地稱頌主,甚至吸引他們與我們一起跟從主?
「現在我知道耶和華為至大,超乎萬神之上。」(18:11)

38.《旅程──經歷社群的治理》(18:13-27)

祈禱
給我新生命的主,求你指引我認清甚麼是當走的路、應作的事。阿們!
以色列人 ── 一個被神從為奴之地拯救出來的群體,一個得了自由新生命的群體,他們怎樣活出他們的新生活?神只管拯救他們,而不管他們如何生活嗎?
摩西的岳父葉忒羅作為多年來治理米甸人的領袖,第二天在以色列人中間看見摩西從早到晚「坐著」審理以色列人民的案件,而等待審判的人則從早到晚「站著」在摩西身旁時,他就給摩西出了個主意:「...,從人民中間選出有才能的人,就是敬畏神、忠實可信、恨惡不義之財的人。」(18:19-21),幫助參與治理整個社群。
結果摩西聽從他岳父的話,照著他所說的行了。那些選出來的人隨時審理人民的案件,只有他們處理不來的,才帶到摩西那裡(18:24-26)。不久,葉忒羅要走了,摩西便給他送行[25]
摩西雖曾帶領以色列民經歷神的拯救,但要治理好這200萬人,摩西實在力有不逮,葉忒羅的提議實在是一大進步,人民都樂見這治理制度的出現。但是為什麼摩西竟聽從一個米甸祭司的話去治理以色列民?還有,一直以來,遇上難題時,我們都見到摩西去尋問神的心意,為什麼這次當葉忒羅講完,他便照著他所說的行了?


摩西真的沒有尋問神的心意便照著葉忒羅的話去行嗎?18:23告訴我們,葉忒羅這樣提議完後,他補上了「你若是這樣行,神也這樣吩咐你,你就能站立得住。」是否接納葉忒羅這種經驗之談,還得要看神是否也這樣吩咐。經文雖沒有交代摩西怎樣去尋問神,但顯然這是必須的。
神向祂的子民啟示可以用多種途徑,這次是藉米甸祭司── 一個神子民以外的人!就像神要用法老剛硬的心去向普天下彰顯祂的作為(9:17)
我們每天的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是聖經沒有提及我們該做或不該做的,但既然我們相信上帝要人一同治理大地(1:26),那麼只要神許可,而那些做法又合乎聖經教導,我們該存感恩的心,平安地去做。相反,若沒有信心,我們便不該做(14:23)
上帝不單關心我們能否得到新生命,祂同樣關心我們能否活出新生活。所以在葉忒羅對摩西的提議中,最基本的是「要把規例和律法教導他們,使他們知道他們當走的路,應作的事。」(18:20)
這「當走的路,應作的事」是什麼,這裡並沒有交代,因為這將是19章開始要告訴我們的核心所在。
「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8:28)

39.《恩約──呼召與決志》(19:1-8)

祈禱
呼召我出黑暗入奇妙的主,請教我謹記你的恩典,謹記你的教導。
經歷千山萬水,終於到了西奈山(何烈山)了!這是當日耶和華呼召摩西時給他的憑據(3:12)。雖然相比在曠野40年的時間,他們在這裡只停留一年,但卻強佔了五經的59章經文(約佔五經1/3的篇幅[26])。在本章裡,我們見到摩西三次上西奈山(19:38下、20),今天我們先看他的第一次上山。
終於到了西奈山!摩西興奮地上了山。在山上,耶和華吩咐摩西要向以色列人講及兩方面的事:
(一)     謹記耶和華怎樣帶領他們來到這裡。這包括十災、過紅海、在曠野供應嗎哪、擊石取水等,神就像鷹背負物件般帶他們至此[27]
(二)     謹記耶和華與列祖所立的約,並要好好行出來,然後他們就可以真正成為神的子民,成為君尊的祭司,成為聖潔的國民。
摩西於是下山,把耶和華的話轉告以色列的長老,然後轉告以色列民。人民的回應是:「凡是耶和華吩咐的,我們都要遵行。」(19:8)

「我必與你同在;你把人民從埃及領出來的時候,你們要在這山上事奉神;這就是我派你去的憑據。」(3:12)。憑這句話,摩西回埃及去展開了這不可能的任務;憑這句話,摩西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往紅海去到西奈山這裡來,這個之前還沒有發生的憑據終於實現了!可以在這山上事奉神了!可是,是否所有的以色列人都可以事奉神嗎?
本段經文的焦點就是要告訴我們甚麼人可以事奉神,特別是19:5-6清楚告訴我們:那些謹記神的恩典,謹記神的恩約之人就可以。神這刻不是要與以色列人立一個新的約,而是要他們謹守遵行「神的約」(19:5)[28],使之成為真正屬神的子民。他們本來不是嗎?
是的,在這之前,他們還不算是神的子民[29],直到摩西轉述神的話語,他們一致地回應:「凡是耶和華吩咐的,我們都要遵行。」(19:8),他們才成為神的子民,我們什麼時候成為神的子民?在我們被造之時嗎?在神與人立約的時候嗎?都不是!是在我們回應神的呼召、決志相信跟從主耶穌的時候。
誰可以事奉神?神的子民都可以。今天,我們都已決志跟從主耶穌,但我們有否謹記主的恩典?主的恩約?主的教導?我們真正成了神的子民,好好事奉神嗎?
「如今你們若實在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就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因為全地都是我的。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19:5-6)

40.《恩約──立約的準備》(19:9-25)

祈禱
領我出黑暗入光的主,求你鑒察我,使我潔淨,好坦然無懼的來到你面前,阿們。
當以色列人回應了神的呼召後,摩西再一次(第二次)上西奈山去(19:8),把他們的「決志」告訴耶和。為要讓以色列民聽到神與摩西說話,好使他們「永遠相信」摩西的話[30],和定他們的決志,神要在密雲中降臨在以色列人那裡(19:9)。為此神告訴摩西,以色列人要作兩方面的預備:(1)潔淨自己;(2)等待號角聲拖長的時候(19:10-13)
於是摩西下山去吩咐以色列民如此準備,這樣,到了第三天早晨的時候,山上雷電交加,密雲滿佈,並且有非常大的角聲,以致所有人都害怕顫抖,摩西帶領所有人去到山下,角聲越來越大。當角聲大到極點時,「摩西就說話,神用雷聲回答摩西,然後耶和降臨在西奈山上」,在這驚心動魄的場景下,所有以色列人都見到了,也聽到了神與摩西說話了。但說了甚麼話?經文沒有交待。
然後摩西再一次上西奈山(第3次),摩西這次上山匯報了以色列民按著神的規定沒有超越山的界限。下山時,神吩咐摩西還要第4次上山去。於是摩西下山告訴人民這安排,但這個第4次的旅程要到24:1才交待,那麼,20:1-23:33經文將要告訴我們甚麼?[31]

摩西第二次上西奈山時,神吩咐他叫以色列民預備見證神與摩西說話,要他們先潔淨自己,然後等待號角響到極處。這些都可以理解,但為何要在山周圍給人民定界限?甚至觸摸山腳者要處死?
這裡涉及舊約時代神臨在的地方的問題,神臨在的地方不論是這裡的西奈山,稍後的會幕,或日後的聖殿,都有限制什麼人可進到什麼區域[32]

西奈山
會幕 / 聖殿
至聖所
摩西 (山頂)
大祭司
聖所
亞倫 (山上)
祭司
外院
以色列民 (山腳)
以色列民
所以以色列人若超越山腳(外院)的界限,等於進到聖所區域(山上),將要被擊殺,也只有摩西才可到山頂去。為什麼要有這些區分呢?為什麼不嚴格遵行有那麼重的懲罰呢?經文沒有提供答案,以色列人唯一的答案是謹記神的恩典,謹記神的恩約,好好去按著神的吩咐做。
感謝主,藉著為我們流血捨身的主耶穌這位大祭司,今天我們到神面前再不用懼怕了(來12:18-24)。然而,我們仍然要做好準備等候主的臨在,聖經告訴我們,人若不做好準備,神的臨在不單帶來祝福與幫助,同時也帶來懲罰,甚至擊殺那些沒有按照神心意去行的人!
「凡耶和華所說的,我們都要遵行。」(19:8)



[1] 所以他們大叫「瑪拉」,因為埋怨水的苦。其實沙漠中水源若靠近鹼性土地,水會是鹹而苦的。
[2] 如以耶和華為神,不要殺人,偷盜等,又如守逾越節的規定顯然早已有之。
[3] 1:1-7,蒙神祝福,從12支派,70人到埃及。以色列人生養眾多,遍滿了那地。
[4] 他們是在正月14離開(12:6)
[5] 他們上路時帶了無酵餅及牛羊,參12:32-34
[6] 當日的容積單位,雖今天有人估算約等於兩公升,但《新譯本聖經》直譯作兩公升卻失去了「一份」的意義。
[7] 雖不少人推測是什麼東西,但事實是誰都不知道哪是什麼。以色列人就稱這食物作「這是什麼」,就是嗎哪的意思。
[8]16:1-12中共出現七次。
[9]「是什麼」即希伯來文的「嗎哪」。
[10] 可能鵪鶉再沒有飛來,要到一年後當以色列人再埋怨沒有肉時才再飛來,但那次是懲罰(11:4-34)
[11] 即是他們每人一天所吃的份量
[12] 後來用來存放神頒佈誡命的法版(25:16)
[13] 因為當到了迦南以後,嗎哪便再也沒有了。(5:10-12)
[14] 2:17
[15] 3:12當摩西蒙召時,神就曾經許諾當他把人民領出來時,要在何烈山事奉神。
[16] 讓以色列民看見是同一個能力帶領他們出埃及,和在曠野中供給他們的需要。
[17] 他們照著耶和對摩西的吩咐,包括往紅海去,在曠野路上走,每天拾嗎哪,然後來到何烈山腳。
[18] 這是摩西當日放羊到過的地方
[19] 可能因爭奪水源觸發,畢竟在曠野,水是非常寶的資源。
[20] Bible never means what it never meant!
[21] 參雅各在不同地方築壇、起名,為記念特別事情(33:2035:7)
[22] 米甸祭司與部族領袖
[23] 究竟西坡拉什麼時候離開摩西,經文沒有交代,筆者現採加爾文看法(John Calvin)
[24] 作為米甸祭司及部族領袖,葉忒羅清楚知道這些亞瑪力人不好對付。
[25] 當然摩西的妻子及兩個兒子沒有隨他離去
[26] 以色列人要到民10:11才離開這裡,再次上路。由此可見,西奈山的敘述是非常重要的。
[27] 參申32:11-12
[28] 「西奈之約」並非一個全新的約,而是建基於神與列祖所立的約。在西奈山加以明確說明、深化。這個約早在之前已多番提及(2:246:4-5)
[29] 本段經文以前從沒有提及,另參羅9:25。李思敬,《恩怨情仇論舊約》,第98頁。
[30] 也就是19:5-6中,摩西轉達耶和華對以色列民的呼召。
[31] 這是經文沒有清楚交待的地方,筆者選擇採用Enns, “NIV Application Commentary的看法處理19:1-24:11的有關場所問題。
[32]自中世紀開始,已有聖經學者提出這種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