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9日 星期一

愛神愛人, 作主門徒 (耶45:1-5)


你為自己圖謀大事嗎?不要圖謀!我必使災禍臨到凡有血氣的。但你無論往那裡去,我必使你以自己的命為掠物。這是耶和華說的。(45:5)
-----------

甚麼是愛神愛人, 作主門徒? 教會的目標, 讓每一個人來到都知道。不是甚麼新道理, 只想讓人人都知道。未來會常常聽到這語句, 希望你不會厭煩, 而是感到興奮, 這是我們的責任, 也是你們的責任。

同讀45:5。耶利米書快讀完了, 作為一個典型, 今天思想這經文, 重溫這書, 也從中學習「愛神愛人, 作主門徒」

聖經學者說耶穌的一身很有耶利米的影子, 同樣的飽經憂患, 同樣的被人厭棄, 同樣的聽從主而走上不歸路, …
所以讀耶利米書, 常讓人想起耶穌,
有人因為我們所作的, 看見主耶穌的影子, 甚至以為我們就是耶穌嗎?

為甚麼會有45:5, 背景是36, 那時耶利米因被禁去聖殿, 就叫他的助手(門徒)巴錄把他的話語抄寫, 叫他去聖殿宣講, 結果他做了, 當時的約雅敬王十分忿怒, 要下令追殺巴錄。(為甚麼45章不放在36章的結束? 因為在這裏要說明…)

【六弄咖啡館, 完場後才交待。因為要報告完耶路撒冷城破事件後才交待, 讀者才會明白這宣講的意義

「巴錄啊,(45:2-3)。這是巴錄領受了耶利米的差使後, 發出的悲嘆, 巴錄這樣嘆息也許是因為任務艱巨, 又或因猶大王和領袖的執迷不悟所致。為此耶利米領受了從神而來的話語安慰和鼓勵巴錄繼續事奉。

「你要這樣告訴他(4), 神吩咐耶利米對巴錄說這樣的話: 耶和華如此說:『我所建立的,我必拆毀;我所栽植的,我必拔出;在全地我都如此行。』(4), 也許有關要宣講猶大國要覆亡的信息, 巴錄甚感為難, 因為即使再怎麼說, 他心只想猶大的困局可以得解救, 但耶利米卻告訴他:
約雅敬治下的猶大國要被拆毀, 因為這國是神建立的, 這王是神栽植的, 但當這國和這王離棄神, 神要拆毀這國, 要拔出這王, 正如神在全地列國所做的一樣。…,
這是他從一開始蒙召要宣講的。

不過, 45:5才是耶利米這番鼓勵話語的重點所在。

1. 不要以為自己可以為神作甚麼大事, (5)
作為文士, 巴錄追隨耶利米多時, 好想在耶路撒冷城教導人民怎樣建立信仰生命, 他可能有不少大計, 如果我們知道他的兄弟是大官(西萊雅, 51:59), 更明白他實在可以用他的影響力, 大事改革, 來到45, 我們已讀到
城破後作省長的基大利被殺, 以實瑪利和亞捫王的約定。約哈難擁軍自重, 把人都帶到埃及, 他們都用自己的想法, …

耶利米叫巴錄不要像他們那樣做, 這些想法結果只帶來更大的禍患, 來到45, 我們已經看見耶利米的兩個選擇,
A. 選擇留在耶路撒冷
B. 選擇去埃及

為甚麼耶利米會這樣做? 因為愛神愛人,
耶利米告訴巴錄不要以為自己可以為神做甚麼大事, 當人以為自己多了不起時, 災禍就會臨到, 正如猶大王朝一個接著一個王所遭遇的; 耶利米要巴錄學習一個功課, 人只要聽從上帝的話而行, 他就必然得到神的保守, 不要以為自己要為神做甚麼大, 人只要學習怎樣經驗神為人做的事, 惟有這樣人才可以不斷經驗神的同在。

2. 生命成為掠物反倒得生命 (5)
但你無論往那裡去,我必使你以自己的命為掠物。(5), 「自己的命為掠物」本來的意思就是被被擄到巴比倫的人成為掠奪之物, 是一個悲慘的事情。不過

耶利米書早在21:9把這詞改為化裝的祝福, 被擄成為掠物才可以得拯救, 另見38:2, 39:18
正如他告訴百姓, 被擄到巴比倫的人才是有福的, (所以有24章的兩筐無花果樹異像, 29章給被擄之人寫信, 50-51章對巴比倫的審判。)

怎能這樣的事呢? 這是一個奧秘, 我們若明白十字架的道理, 我們就明白。事實上, 若我們明白當耶穌叫人背起十字架跟從他時, 就正是用這樣的道理,
成為掠物, 不是咒詛, 神可以使咒詛成為祝福, 揹十字架本來是咒詛, 因為要上刑場, 但因為可以把老我天天釘死, 我們才可以蒙福, 太多的人在事奉主的路上, 死得不夠透, 老我常常回來主宰事奉, 於是怎樣攻擊人/還擊人(defense mechanism), 怎樣發掘資源, 怎樣籌錢做事工, …

神必使我們成為掠物, 不是咒詛, 在基督裏, 因為有神的話語指引, 有聖靈的大能, 咒詛竟然可以成為祝福,

作主門徒, 不是要有甚麼復興教會的大計, 不是要確保自己的計劃萬無一失, 不是想想自可以為神做甚麼大事。

45:5提醒我們, 作主門徒兩大重點,
1. 聽從主的話,
2. 不是我已經為神做了甚麼大事, 要是不斷發現神在我們生命中做了甚麼大事, 作門徒是去見證神作了這些大事, 作門徒的責任就是見證神的大能。(所以徒1:8)

耶利米用他的生命做見證, 不一定要十分偉大, 只要在每一樣生活的小事上, 讓人看見耶穌, 我們就是主的門徒了。

Are you Jesus? 故事見證
有人因見我們所做的, 以為我們是耶穌?


2016年9月16日 星期五

耶利米哀歌 (6天讀經, Dailymanna)


1. 《何竟要獨坐? 安慰無人!(1:1-22)       


耶利米哀歌簡介

耶利米哀歌是由五段詩形成,前面的四章都是字母離合詩。[1] 哀歌的前四章都是字母離合詩。第一,二,四章各22節;第三章有66節,是以三節為一組,每三節用一個字母起頭。第五章不是字母詩,但是還是有字母結構的影子,還是22節。

哀歌雖然明顯分開五段(五首詩歌), 但卻有一個交差結構
A. 主角是錫安, 詩人為第三人稱寫她的苦難, 1:1-22[2]
   B. 詩人寫錫安, 主角是錫安, 2:1-22[3]
      C. 「我」詩人第一人稱, 敘述苦情, 3:1-39[4]
      C’ 「我們40-47」「我48-51」「我52-66, 3:40-66
   B’ 何竟錫安失光芒, 因領袖無知, 4:1-22[5]
A’ 禱告呼求神看顧, 早日賜下復興, 5:1-22[6]




[1] 離合詩(Acrostics)每一節用字母表順序字母來開始,例如詩篇25, 34119等。字母離合詩是用希伯來字的22個字母, 每一節用一個字母, 依序下去, 箴言31:10-31的才德婦女詩歌也是離合詩。
[2] 第一首哀歌:何竟寡婦獨坐? 哀耶路撒冷的慘況:失去地位、盟友、威榮、福樂、尊貴、美物, 城被交在敵人手中。
[3] 第二首哀歌:何竟主發怒? 從天扔在地上,像火吞滅,成就刑罰。原因是「假先知蒙騙民眾,沒有勸誡罪孽」14
[4] 第三首哀歌:我被管教的苦楚:迷失的苦楚,肉身的苦楚,靈裡的苦楚受辱的苦楚,神信實廣大愛不止息, 神的救恩復臨, 在苦難中仍有指望
[5] 第四首哀歌:何竟有那些結果?貴重變成卑賤,豐富變成貧乏,美好變成醜惡,原因是君王和領導者的無知
[6] 第五首哀歌:復興的禱告, 呼求神的紀念:求神觀看, 求神施恩, 「求你使我們向你回轉;求你復興我們的日子,像古時一樣」(21)

2016年9月6日 星期二

改變為基督 (第九屆華福大會簡報與分享)

The glory and mission of God. Becoming radical disciples of Christ

第九屆華福大會於2016822-26日在台北新店行道會美河堂舉行。逾1500個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教牧、宣教士和教會領袖參加了這一次大會。1500多人被分成近200組,每組有8人,大會刻意把同來者分拆,再把不同地區的人員放在同一組,[1]從開會禮到第四天的晚上都圍著一個方桌共坐,以便對大會提出的議提實行方桌會議,或圍桌同心禱告,每組設一組長帶領各組的分享、交流和禱告。

除了第一天只有開幕晚會外,四天都是早午晚的全天聚會。每天的上下午安排基本上由五個主要部份組成。()敬拜讚美;()差傳挑戰與機遇短片;[2]()釋經講道;()地區個案研究;[3]() ARMD[4]晚上則分別有第一天的開會禮,第二和第三天的差傳慶典,[5]第四天是大會的正式晚宴,第五天是閉幕禮。[6]

大會內容十分豐富,與會者多表示本次大會啟發良多,筆者對此十分認同,本文僅選擇其中兩項印象深刻作分享。首先是台灣現代教會的復興浪潮。[7] 本次大會許多學有所長又對主十分委身的台灣牧者或學者站在台上是活生生的見證,雖然早已聽聞台灣近年信主者眾,但當牧者把福音入台150年的歷史報告時,我們才知道其中過程十分困難,[8]然而靠著主的恩典從1865年蘇格蘭長老會宣教士馬雅各到台灣算起至130年後的1995年,台灣信徒已經突破六十萬了見附圖。




不過,這個圖表更告訴我們一個驚人事實,直到1995年福音入台的130年,堂會和信徒人數分別是2,861, 623,481人;2005年是3,181間和741,414人;從19952005年的十年間。堂會增加了300間,人數增加了12萬,這算是可以的。但2015的數字竟然是4,287間和1,464,981人,同樣是10年,堂會竟然增加了1,100間!信徒更急增加一倍的70萬人!注意同期台灣同期人口是1995年的二千一百萬,2005年的二千二百五十萬,和2015年的二千三百萬。究竟發生了甚麼事?台灣過去從1865年到2005年的140間才累積信徒人數突破七十萬,但卻在20052015年間激增逾一百四十萬。為甚麼當台灣總體人口增長放緩之時,信徒人口卻激增?[9]講解的牧者告訴我們其中有九個重要原因。(為免行文過長,筆者只簡要節錄講解牧者對這九個原因的說明)

1. 敬拜讚美運動 (韓國萬國敬拜讚美團隊在1990年代初到台產生深遠影響)
2. 靈恩更新運動 (藉去韓國觀摩教會開始,台灣教會開始重視聖靈工作)
3. 教會小組化運動 (參考韓國和星馬各地的小組牧養模式)
4. 教會合一運動 (多組織跨宗派或堂會聯合事工,各教會取長補短,一同成長)
5. 學生事工突破 (學生和青少被裝備並被差到校園和青年活動場所作工)
6. 大型教會運動 (越來越多大型堂會出現並願意與其他堂會分享資源)
7. 禱告更新運動 (學習韓國教會的迫切禱告生活,晨更禱告和禁食禱告等)
8. 職場宣教運動 (信徒被裝備走進職場作差傳,但以理職場學院成立)
9. 重視社區關懷與社會服務 (參與社會民生事務,讓社會大眾看見基督身影)

雖然筆者無法考證以上九個原因,卻可以從以下兩個事例窺見其中一二。其一是筆者在華福大會後一天的安排中參訪了位於台北市西門町的真道教會,這是一間從一開始就聚焦青年學生工作的教會,創會牧師看見台灣許多青年人誤入歧途,毅然放下專業律師工作,在十多年前去到全台北最多青少年人去的地區建立教會,結果在十年間從零開始發展到今天有超逾二千人正是活生生的見證。[10]其二是第九屆華福大會的舉辦場地的台北新店行道行道會,剛巧今年也是新店行道會立會四十週年(: 今年剛好也是華福成立四十週年),四十年前這個教會只有一個小小禮拜堂,人數不足四十,但四十年後的今天,行道會已經成立了43個分堂,單是華福大會借用的美河堂,每主日聚會人數接近五千。當筆者置身這兩個教會其中,深切體會台灣教會的復興浪潮,對台灣牧者提出的九大原因,我們實在有必要好好思量,是否其中也有我們可以借鑒之處。


 


第二方面給筆者怎像深刻的,是本次大會刻意引領眾華人教會思考的主題,那就是改變為基督(Radical Diciples of Christ)。原來這個題目是源於約翰.斯托得牧師(John Stott, 1921-2011)的最後作品《世界在等待的門徒》(The Radical Diciples),斯托得牧師是華人教會一致公認的福音派教會殿堂級學者,在他的最後著作中,在八十多歲高齡時回顧基督教的門訓工作,提出基督徒若不徹底更新,在現代社會中只會被眾多思潮影響而隨波逐流,[11] 提出的Radical一字並非今天一般譯作激進或激烈的意思而是按拉丁文原來意思是根本(亦即是徹底),所以大會刻意安排了與過去歷屆不同的安排,徹底的翻轉,台灣過去二十年教會的復興浪潮正是明證。

為了把這個題目說明得更透徹,大會更邀請了新加坡聖約播道會的曾金發牧師(Rev Edmund Chan)作出四次的釋經講道,題目分別為「徹底翻轉的重新定向」(詩七十三)、「徹底翻轉的門徒身份」(加二20)、「徹底翻轉的使命策略」(太二十八18-20),和「徹底翻轉的差傳宣教」(路十1-20),為了讓與會者更能掌握曾牧師宣講的信息,大會更送給每一位參加者曾牧師的著作《某確類》(A Certain Kind),這一本名字怪怪的書講的就是這種徹底翻轉的門徒訓練,也正是四次宣講的內容的詳細說明。

大會的信息再明顯不過了,那就是華人教會今天都要做好門訓工作,不要把門訓只看作是特定的一些人需要的,而是所有信徒都必需要的;不要只要求教會領袖同意作門訓課程,而是要教會長執委身於門訓課程,因為門訓不是為培養教會領袖,門訓是要建立基督徒的生命,門訓的目標不是叫人去委身於事工,門訓是叫人像基督,像基督一樣的順服父神,一樣的被聖靈所感,一樣的完全降服在神面前,一樣的見證神的榮耀與大能。[12]

華福大會是一個普世差傳的大會,為甚麼在這一年卻大談門訓工作?曾牧師告訴與會者一個十分重要事實,因為門徒訓練的目的就是為了差傳(太二十八19-20),若沒有做門訓的工作,就不可能有差傳事工;要做好門訓的工作,教會的牧者和領袖就必須要自己成為一個被神徹底翻轉的門徒(radical disciple),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提醒,也因此大會組織了ARMD的七次方桌會議,叫每一個與會者都要認定門訓與這七個方面的緊密關係,提醒眾華人教會必須要做好門徒訓練的工作,必須要從自己的生活開始做好差傳的工作,要達成這個目標,起點就是改變為基督,就是自己成為世界等待的門徒,radical diciple

華福大會不是讓華人牧者五年一次敘舊的場所,從頭一天開始,華福就是帶著使命,相信神在末世的時候要興起華人承接福音的工作,然而四十年來華人教會在這使命中做了多少?無用置疑,參加華福大會的堂會都在個別的地區或個別的堂會都用自己的方法做了不少的努力,並且卓有成效,然而當末世的時鐘快要走到終點時,我們卻必需要承認還有許多的缺口,許多的生命仍然在救恩門外。怎麼辦?答案就是「改變為基督」(radical diciples of Christ),這正是本屆華福大會邀請與會者認真思想這個主題的原因,我們的教會是否預備好徹底的改變,我們的信徒,我們自己是否準備好徹底被神的話語,被神的靈,被神自己徹底改變?

有一個小女孩隨父母在一個玉米田裏玩耍,太陽快要下山了,當父母叫喚女孩回家時,卻沒有聽到回應,他們遍尋不見這女孩,太陽下山了,全村的人都出來幫忙找女孩,各人都用盡自己的最好方法,卻始終沒有找到,氣溫下降得很快,他們都知道若不能及早找到女孩,她會被凍死,當各人的方法都用盡了,他們終於同意早已有人提出的方法,就是大家手拉手在地上搜索,終於這些人結連在一起了,終於他們沒有錯過玉米田裏那些小角落了,終於找到那失落的女孩了,不過女孩已經凍死了!

曾金發牧師在最後一日的講道中用了這個小故事作結束,到底甚麼時候我們才願意彼此聯合一同為主作工?到底我們還要各自用自己最好的方法去單打獨鬥到甚麼時候呢?福音自從150年前由蘇格蘭長老會的宣教士傳入台灣,長老會用了100年時間在台灣傳福音,及至大陸的共產中國成立,浸信會、衛理公會、崇真會、聖公會、信義會等的宣教士都到台灣開展福音工作,他們都各自用了最好的方法去傳福音,當十多年來,他們結連起來,福音工作大有果效。今天我們的福音工作要怎樣做?繼續自己用自己最好的方法以外,還可以怎樣做?


葉偉洪
201691日於香港



[1] 因此與筆者同組的有來自美國的西雅圖、洛杉機、東馬的砂勞越、澳洲的帕斯,另兩人來自台灣(一為宣教機構總幹事,一為傳媒代表),還有一人是香港的李炳光牧師。
[2] 計有第一天的佛教,第二天的印度教,第三天的伊斯蘭教和第四天的非洲。
[3] 地區個案研究有較為詳盡的福音傳入台灣150年,然後是創啟地區的福音工作,還有不同地區的華人堂會及信徒現況的簡報,報告過的地區包括香港、北美的亞裔教會、新加坡、澳洲、紐西蘭和歐洲等地華人教會的情況。這些地區研究都邀請不同地區的牧者或學者作出,所以都十分精彩和具代表性和啟發性。
[4] ARMD是行動研究模式發展組的英語縮寫 (Action Research and Model Devlopment), 這是華福香港委員蔡元雲醫生提出的模式。各組在四天中共同探討了七個差傳課題,包括: 1.青年與差傳, 2.家庭與差傳, 3.堂會為本門訓與差傳, 4.職場與差傳, 5.教育與差傳, 6.社區服務與差傳, 7.文化/媒體與差傳。
[5] 所謂差傳慶典, 實質是為一些差傳事工留下美好成果感恩,包括安排了一個香港的青年女醫生怎樣因著聖靈感動與帶領把在校園領同學信主,並且後來在醫生的專業中怎樣踐行基督的愛讓人看見福音大能。另一次藉介紹台灣的天韻樂團創辦人美國宣教士彭蒙恩在台灣逾六十年的事奉,歡慶神的恩典和奇妙作為。
[6] 在閉幕禮中華福總幹事陳世欽牧師宣佈第十屆華福大會將會在東馬的砂勞越舉行。
[7] 本次大會十分強調世代交替,所以許多過往在大會經常露面的牧者和學者雖在會場但卻少有在台上發言,看見華福找來許多新一代牧者(雖然說到底這些牧者也不是很年輕,許多都是四十至五十多的年齡)
[8] 詳見林治平編,《馬雅各入台宣教150年歷史圖片巡迴展》(台北: 宇宙光,2015)
[9] 特別大人會邀請了香港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簡報香港教會情況,過去二十年間,雖然香港出現了一些超大型教會,堂會數目也略有上升,但總體信徒人數只有輕微上升。
[10] 真道教會伙同夢想之家(一個台灣的NGO)的事工,已經從台北發展到台灣其它地區,以至星馬,甚至香港也有教會正在籌組。
[11] 眾多挑戰如多元主義(pluralism)、物質主義(materialism)、道德相對主義(ethical relativism)、自戀主義(narcissim), 詳見斯托得, 《世界等待的門徒》(台北:校園, 2015), 10-18
[12] 詳見曾金發, 《某確類,以精心設計的門訓重新定義事工成效》(新加坡:聖約播道會, 2016), 4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