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切都是這位聖靈所運行、隨己意分給各人的。(林前12:11)
1.
聖靈的恩賜
1.2. 聖靈的恩賜與事工(diakoniai,
羅12:7, 林前12:5)
事工不是活動, 事工是恩賜運作的表現, 事工用來建立教會, 使教會增長, 事工不是制度,[3]
教會事工不應單指由長老、牧者和長執等教會領袖推動的活動, 更重要的是聖靈給予人恩賜叫人在其中得益。要緊記一切可見的職分及工作背後其實都由一位聖靈掌管, 事工要結合恩賜, 才能使教會避免僵化, 使人得著建立。屬靈權柄非由人的崗位決定而在於人順服聖靈而有, 因為管理教會是聖靈的工作。[4]
1.3. 聖靈恩賜的運用
1.3.1. 方言, 聖靈在五旬節降臨在門徒身上時, 眾人就說起方言來,[5]
然後使徒行傳有很多關於方言的例證, 所以有人以為領受了聖靈的信徒便必定要說方言, 但聖經說的是重生的人必領受聖靈(約3:8), 沒有說每一個受聖靈的人都要說方言。其實說方言只是聖靈的其中一種恩賜, 切記神給人恩賜, 目的是做就人, 而不是表明誰的恩賜更大。這是哥林多前書12-14章的其中一個主題。所以保羅說:「說方言的,是造就自己」(林前14:4)。[6]
1.3.2. 醫病, 醫治是耶穌工作的一部份, 彌賽亞的降臨開始了天國在地上實現實的進程,因此耶穌宣講天國福音時, 用醫病來顯明天國的臨在。所以醫病不是耶穌傳福的目的, 而只是上帝國的印記, 從前宣教士來中國宣教時都常有病得醫治的報告, 但今天華人教會被建立以後, 卻少有這樣的事發生, 信徒已經習慣認為病得醫治只因為醫生, 不因為神, 上帝今天不再醫治人嗎?[7]
1.3.2. 醫病, 醫治是耶穌工作的一部份, 彌賽亞的降臨開始了天國在地上實現實的進程,因此耶穌宣講天國福音時, 用醫病來顯明天國的臨在。所以醫病不是耶穌傳福的目的, 而只是上帝國的印記, 從前宣教士來中國宣教時都常有病得醫治的報告, 但今天華人教會被建立以後, 卻少有這樣的事發生, 信徒已經習慣認為病得醫治只因為醫生, 不因為神, 上帝今天不再醫治人嗎?[7]
2.
聖靈充滿與聖靈的洗
2.1. 聖靈的充滿(弗5:18)
聖靈充滿就是人順從聖靈治死肉體的軟弱。說方言和醫病趕鬼不是人被聖靈充滿的目的, 就如耶穌傳福音時強調得救的重點不在病得醫治, 而在於罪得赦免, 所以人被聖靈充滿就有能力勝過罪的捆綁, 有能力服事主, 並活出有聖靈果子的生命。
2.2. 聖靈的洗(路3:16)
每一個相耶穌的人都可以在決志相信的一刻即時擁有聖靈內住的生命(重生, 約3:8), 經驗生命的重大改變(洗禮), 這叫作聖靈的洗, 所以保羅說:「我們不拘是猶太人…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林前12:13), 生命改變是聖靈充滿的表現,
但不是每一個相信耶穌的人都經驗過五旬節那聖靈充滿的經驗, 那120個門徒本來都是已經相信耶穌的人。
2.3. 要不斷地被聖靈充滿, 常飲於聖靈
五旬節的事件告訴我們教會被建立起來不能靠一次的聖靈充滿的經驗, 所以保羅給以弗所教會的信徒寫信時提到他們要常常被聖靈充滿(弗5:18), 所以保羅給哥林多教會信徒的教導是「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林前12:13)。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是否經驗過, 而在於是否持繼不斷的被聖靈浸透, 常飲於一位聖靈。
3.
靈恩派與靈恩運動
靈恩派重視表記的恩賜,
他們認為一個領受了聖靈的洗的信徒, 理應有講方言、翻方言、醫治、行神蹟的能力, 他也能透過異象和異夢以及內在印象直接從上帝領受預言, 只是今日大部分教會都喪失了這些恩賜, 或是不重視這些恩賜。靈恩派的崇拜一般充滿熱情, 自由及靈活, 沒有傳統教會的刻板呆滯。
3.1. 聖靈的洗
相信耶穌得救是第一次恩典,
聖靈的洗是第二次的恩典, 使信徒覺醒: 1. 意識上帝完全的愛, 深感自己成為神的兒女,
2.感受與耶穌的密切交往, 成為密支, 3.體驗聖靈能力, 從內裏湧溢出來。4.意識世界敗壞和天國聖潔, 常靠聖靈在屬靈爭戰中擊退世上邪惡。
3.2. 講方言
方言不是語言, 靈恩派信徒認為講方言是出自上帝的能力, 目的是幫助信徒禱告和讚美神,
有助在敬拜中察驗神旨意,[8]
保羅對方言沒有特別高的評價, 靈恩派卻十分重講方言,
甚至認為不講方言就未算經驗聖靈充滿, 這種觀點不合乎聖經教導。(參詩81:10)
3.3 在聖靈裏敬拜
靈恩派群體有不同的敬拜方式,[9]
他們這樣的敬拜是冀求能將內心深處向上帝真正敞開, 並引領每個敬拜者腦海生出的許多意念聚焦在神的臨在中, 從而找到上帝及自己, 體會神的同在和洗滌罪污, 並預備在聚會中經驗神的釋放和醫治, 被聖靈充滿及生命更新。
3.4. 靈恩運動的發展
我們不能因靈恩派教會過度熱心而拒絕他們, 也不能因為他們太看表記的恩賜而定他們的罪。事實上, 福音派教會及主流教會本身也有很多缺點, 有太多不必要的傳統及歷史包袱, 太制度化, 太宗派主義, 教會行政組織太嚴密, 以致熱心的信徒和神職人員將精力耗盡在會議桌上。靈恩運動發展很快, 從1900年至1980年間, 福音派信徒由七千萬增至二億二千萬, 而靈恩派信徒則從零增至二億。[10] 無論接受與否, 靈恩運動由二十世紀初的第一波, 六十年代的第二波, 八十年代的第三波。有學者認為今天是第四波。[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