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有例,不准勉強人,因王吩咐宮裡的一切臣宰,讓人各隨己意。(1:8) |
「亞哈隨魯作王」(1a), 這個時間標記說明本書故事發生在主前486-465期間, 也即是所羅巴伯帶領第一次回歸(主前538前後), 與尼希米帶領第三次回歸(主前445)之間。按猶太史作者約瑟夫的報告, 當時散居波斯國各處的猶太人有逾百萬, 但回歸耶路撒冷百姓卻不到五萬,[1] 選擇留在被擄之地者多已沒有敬拜耶和華的生活, 他們不會用上主的眼光看世界, 而只會冷眼看世界。
A. 筵席。1-12
A1 波斯王筵席, 1-7
A2 王后拒赴席, 8-12
B. 廢后。13-22
B1 問大臣意見, 13-15
B2 提議廢王后, 16-22
(波斯王筵席, 1-7), 猶大人對身邊的事只冷眼旁觀,
從不關心波斯國中的事, 不管那事多重要, 他們這時看見波斯王亞哈隨魯因戰事勝利用了180日宴請國中波斯和米底亞的權貴(這二族是波斯建國的民族), 然後又在首都書珊城宴請民眾7日。本段是普珥節故事序幕(見9:32)。
(王后拒赴席, 8-12), 序幕之後, 本段引入故事的首個衝突情節,
作者敘述「喝酒有例, 不准勉強人」(意即受王邀請赴宴者, 可以拒不赴宴, 不能勉強), 與及王后瓦實提這期間也在宮內為婦女設擺筵席這二事。王在筵席的最後一日(第七日)忽然想請王后盛裝赴宴, 但可能因為王后這時也在宴客,
所以就拒絕出席王的筵席。
(怒問臣意見, 13-15), 波斯王為此大怒, 可能因被王后拒絕而大感失威,
所以什麼「不准勉強人」之例都拋諸腦後了。[2]於是就問國中七個大臣, 王后拒絕王命, 「照例應當怎樣辦理呢?」。
(提議廢王后, 16-22), 結果這七個大臣竟然提議要廢了王后, 因為王后是天下女子儀範, 她不聽夫命會導致全國作夫人的都不聽夫命。王於是就照他們之議下召廢后, 並通告全國所有的婦人, 無論貴賤都必要尊敬丈夫。
這是一個鬧劇, 對以色列人及今天的信徒有甚麼意義?因為這次廢后事件是後來普珥節出現的序幕, 那是導致以色列民族存亡的大事,
因此以色列人每年都讀這故事, 從而學習上主怎樣在日常生活中給百姓引領和保守。
原來一些本來與自己無關的身外事, 竟會發展成為與自己生死相關的大事。今天, 人們很少關心週圍的事, 而只會關心自己的生活起居, 自己今天要做甚麼工, 有甚麼回報, 其他事一概與自己無關, 我只是一個小人物, 小角色, 我可以做甚麼?這是當日猶大百姓的心態, 這也是我們今天的心態嗎?信仰與我們今天的生活真的沒有甚麼關係嗎?作為基督徒, 我要怎樣看世界?
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8:28)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