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祈禱耶和華,耶和華就允准他的祈求,垂聽他的禱告,使他歸回耶路撒冷,仍坐國位。瑪拿西這才知道惟獨耶和華是神。(代下33:13) |
「瑪拿西登基的時候年十二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五十五年」(1),瑪拿西接續希西家作王。南國猶大在主前586年被巴比倫所滅,列王紀報告那事件時,鄭重說明「這禍臨到猶大,是因瑪拿西所犯的一切罪」! 究竟瑪拿西的故事給回歸的以色列人甚麼啟示?
A. 瑪拿西的行惡,1-9
B. 瑪拿西的悔改,10-20
C. 亞捫被民所殺,21-25
瑪拿西的行惡 (1-9):瑪拿西重建希西家拆去的邱壇,又再次在耶和華殿中築起拜偶像的壇和把自己的兒女經火(像亞哈斯,見28:34,28:3),行邪術,立交鬼的和行巫術的,更在聖殿內雕刻偶像。為甚麼在希西家的宗教改革浪潮中出生成長的瑪拿西會如此壞?因為驕傲。因為希西家在經驗從神而來的許多祝福後,不再聽從神的話,卻是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識見,以致在這樣氛圍中長大的瑪拿西不聽從神的話語行,不守摩西的律法,只是行惡,以致猶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的行為,比「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所滅的列國更甚」(9)!
瑪拿西的悔改 (10-20):歷代志也在瑪拿西的故事中加入了列王紀沒有的重要材料,原來因為他的惡,他被擄到巴比倫。這不是瑪拿西的故事結束,因為當他在被擄之地,在急難之時,做了一件早該做卻從沒有做的事,他竟然在急難的時候,謙卑、回轉、禱告尋求神!結果,神蹟就發生,因為耶和華「允准他的祈求,垂聽他的禱告」(13上),他竟然可以神蹟地重回耶路撒冷,[1] 再繼續作他的猶大王,從此他才知道「惟獨耶和華是神」(32:13下)。回到耶路撒冷後,他就除掉外邦人的神像,重修耶和華的祭壇,並在壇上獻平安祭,吩咐國人都要事奉耶和華!自此,猶大國在他的治下得以延續,以至他能夠在耶路撒冷作王五十五年,成為猶大王朝中作王最長的王。
亞捫被民所殺 (21-25):瑪拿西的兒子亞捫只作王二年就被臣僕背叛,在宮裏殺了他,幸得國民起來殺了那些背叛的人,立他的兒子約西亞作王。為什麼亞捫會有這樣的下場?因為他所犯罪越來越大,所以這樣的事臨到他。
列王紀有關瑪拿西的報告指出他是導致猶大王朝覆亡的罪魁禍首,為什麼歷代志這裏的報告卻像改寫瑪拿西的歷史?表面上確是如此,但聖經學者告訴我們兩者其實沒有衝突,首先是歷代志作者完全清楚列王紀下21:10-15審判的預言,所以才有代下33:10的語句,歷代志作者也同意瑪拿西的犯罪至終導致被擄的觀點(參8-9節),作者只是補充了列王紀的記載,不是取代它,更重要的,這額外的材料是要說明以色列人若然悔改,去到聖殿禱告,必蒙上主的憐憫和罪得赦免的中心信息(代下7:14)。
無數人都經驗過因為認罪悔改,回轉歸向神而重獲新生的美好恩典,我們也看見過很多人因為遠離上帝,越行越遠終致滅亡的不幸。人若不知道去到聖殿(教會),到主的恩典座前求,都不能經驗主的保守和憐憫,求主用這兩個王的結局成為我們的激勵與提醒。
【代下7:14】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 |
【後記: 歷代志改寫瑪拿西的歷史嗎?】表面上,歷代志的報告顛覆了列王紀的報告,但聖經學者告訴我們兩者其實沒有衝突,首先是歷代志作者完全清楚列王紀下21:10-15審判的預言,並濃縮於代下33:10,代下作者也同意瑪拿西的犯罪至終導致被擄的觀點(參8-9節與7:19-20)。
歷代志作者只是補充了列王紀的記載,不是取代它,更重要的,這額外的材料為要說明《歷代志》的中心信息:「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代下7:14)。
這個信息在《歷代志》中已經不斷出現了,此外,這故事也說明國王之悔改和信心的建立能夠延緩國家的破敗及最終的被擄,這在希西家(王下20:16-19,代下32:25-26)和約西亞(王下22:11-20;代下34:19-28)的例子都可清楚可見,瑪拿西是另一個特出的例子。
事實上,聖經學者更告訴我們歷代志有關瑪拿西的改變有助於解釋列王紀中一個長久以來的難題: 「如果瑪拿西的罪狀如此嚴重,為什麼瑪拿西是列王中在位最長的人,為甚麼瑪拿西統治之時國家沒有亡?」,即使有約西亞王後來又再帶領了另一次的宗教改革,上主的審罰最終仍然臨到,瑪拿西的改變(33:17)只能延緩最終的審判,而不可能改變耶和華因瑪拿西所作的而作出審判要來到的決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