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掃羅和他兒子約拿單的骸骨葬在便雅憫的洗拉,在掃羅父親基士的墳墓裡;眾人行了王所吩咐的。此後神垂聽國民所求的。 (撒下21:14)
|
「大衛年間有饑荒」(1a), 從這裏開始, 作者用了ABCC’B’A’的交差佈局模式為本書作結束。大衛的兩詩作在中間(22:1-51, 23:1-7), 開始(21:1-14, 15-22)和結束(23:8-24:25)則是天災及勇士的報告。一些事件在前面已有提及, 這結束的考妙編排引領我們更深認識大衛其人及他的心路歷程。
A. 饑荒。1-6
A1 殺基遍人, 1-3
A2 解決方法, 4-6
B. 陪命。7-14
B1 選出七人, 7-9
B2 埋葬死人, 10-14
(殺基遍人, 1-3), 大衛求問上主得知, 饑荒源於掃羅出手殺害基遍人, 甚至想要把他們除滅, 這是明顯破壞不殺基遍人的誓言(書9:15), 這事導致三年的饑荒。於是大衛召了那些基遍人來到, 問他們可以做甚麼補救方法, 好除去這罪, 免除百姓受饑荒打擊。
(解決方法, 4-6), 顯然這些基遍人對掃羅掌權時的迫害仍然耿耿於懷, 聽到大衛的提問, 就提出把掃羅家的子孫七人交給他們, 好讓基遍人把七個人懸掛在基比亞, 他們的怨恨就可以藉此消除。大衛也同意, 期望藉此可以把問題解決。
(選出七人, 7-9), 作者沒有報告大衛找來的這七個人是否該死,[1]
但顯然大衛是逼於無奈的, 他能夠做的, 只能盡量保存他的好友約拿單之子米非波設, 因為他曾經與約拿單起誓要保護他的後人。基遍人把七人同日處死, 然後懸掛在山上。
(埋葬死人, 10-14), 那時掃羅家已經失勢, 沒有多少人會關心這七人的屍身未得妥善處理; 不過, 當大衛知道利斯巴守護屍身的行動後, 就把掃羅和約拿單及這七人的骸骨送回家鄉安葬。「此後神垂聽國民所求的」, 指的就是饑荒止息了嗎?可能是這樣, 但是有比這更重要的, 是基遍人對以色列人的仇恨得到疏解, 才是這事件的關鍵; 因為與約書亞的盟約, 基遍人當時已經擁有以色列國民身份。這故事的重點不在饑荒, 而在說明上主指示大衛化解人民的內部矛盾。這行動帶來國家的祝福, 帶來安定。
「使你們為耶和華的產業祝福呢?」(3c), 注意大衛找來基遍人, 提出了這個問題, 而沒有提及三年饑荒, 究竟怎才可以平復他們的心(仇恨), 讓他們成為以色列的祝福(而不是隱患), 才是大衛所關注的。
處理日常事務時, 我們向神呼求幫助, 神卻指示我們要去處理一些表面上毫不關連的問題, 我們會怎樣回應?有人會愛理不理, 不過大衛選擇正面回應, 積極處理, 我們今天的挑戰與問題, 我們有否求告神?神給我們甚麼啟示?我們怎樣回應?問題的出現往往有其屬靈的根源, 若不能搜出問題, 表面問題或許解決了, 但根源未除, 新一波的問題/困難可以再出現, 甚至愈演愈烈!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太5:8)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