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牧養我的民以色列,作以色列的君。」(代上11:2) |
作為以色列人的歷史回顧, 掃羅的犯罪致王朝失落, 實是回歸的以色列人的鑒誡, 是一個典型, 那麼有誰可以成為跟從神的典範, 好叫以色列人知所跟從?就是接續掃羅作王的大衛。不像撒母耳記為大衛作傳記式的報告, 歷代志接著就提及以色列眾人到希伯崙擁立他作以色列王的事(見撒下5:2)。
A. 以色列膏大衛作王, 1-3
B. 大衛建造自己的城, 4-9
以色列人膏大衛作王 (1-3):當掃羅死後, 以色列眾人就想起了上主曾經藉撒母耳說過這樣的話, 於是都認定只有大衛可以承擔作以色列人的王的重任, 所以那些以色列的眾首領就一齊去到希伯崙邀請大衛作他們的王。
大衛建造自己的城 (4-9):歷代志報告大衛被擁立作王後, 就帶領以色列人攻佔當時仍然被耶布斯人佔領著的耶路撒冷, 他任用約押作大元帥, 當耶路撒冷城還沒有建成前, 他就在那建造保障(山寨)作根據地, 帶領全以色列的十二支派, 重新建立以色列國, 並且開始建築城牆。作者在這裏加入了一個評語, 這個國家日見強盛, 因為萬軍之耶和華與他同在。
「照耶和華藉撒母耳所說的話」(3, 參撒上15:28, 16:1), 就是因為這一句話, 大衛就被以色列人擁立作以色列王嗎? 熟知撒母耳記故事的讀者當然不會忘記, 其實以色列人經過了七年多的考量和爭戰才作出這決定的(詳見撒下第一至五章), 為甚麼《代上》省略了那些細節?[1]
有人以為《代上》編者刻意略去那那些負面情節, 為要改寫歷史, 為要讓他們敬重的大衛王重塑完美典範, 不是的, 若如是, 舊約聖經就應該用歷代志完全取代撒母耳記,[2]
因為作為歷史的回顧, 《代上》的焦點是重建百姓的敬拜生活, 而先知的說話正是敬拜生活的根基所在。
撒母耳記下1-5章報告的爭戰與考量, 就是因為從前的以色列人對先知話語有保留才會出現。請注意, 撒母耳記是猶太人的先知書卷(Naviim), 焦點是說明當日的以色列人因不聽從先知的話而失落了應許地, 而歷代志是回歸後的歷史文學著述(Ketuviim), 目的是叫人再思上主的教導, 以免重蹈覆轍, 所以不是《代上》編者要改寫先知話語, 而正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活在歷史中, 他們要再思過去, 痛定思痛, 要揚棄那些過錯, 從過去的失敗經驗中重新出發。就像今天在佈道會上講見證的人在見證時對過去的事情有所取捨, 目的不是隱瞞, 而在於凸顯神在歷史中的奇妙作為, 見證自己靠主重新上路的恩典。
我們的生命故事都會成為歷史, 我們會怎樣寫, 取決於今天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 我們都正在寫歷史, 我們會怎樣寫?
【詩90:12】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