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起初雖然微小,終久必甚發達。(伯8:7)
|
A. 責約伯言論冒犯神, 1-3
B. 若然悔改仍有憐憫, 4-7
C. 挑戰約伯憶古思今, 8-10
D. 三個比喻, 有果必有因, 11-18
E. 兩種人, 古人有明訓, 19-22
B. 若然悔改仍有憐憫, 4-7
C. 挑戰約伯憶古思今, 8-10
D. 三個比喻, 有果必有因, 11-18
E. 兩種人, 古人有明訓, 19-22
「神豈能偏離公平?全能者豈能偏離公義?」(3), 聽畢約伯對神埋怨的說話後, 比勒達要制止約伯講說冒犯神的言論, 指出即或他沒有錯, 但或者約伯兒女得罪了神(8:4, 這正是約伯素來擔心的, 見1:5), 然後就以這兩個問話反問約伯, 指出約伯遭遇禍患必有因, 因為神不會偏離公平, 不會偏離公義。
「你起初雖然微小,終久必甚發達。」(7),
比勒達叫約伯及早悔改, 只要全心倚靠, 尋求神的憐憫, 神必然會幫助他, 這一個語句說明, 即使約伯現在這樣卑微, 但只要恆心相信, 後來必然可以再次興旺起來。[2]
「請你考問前代,追念他們的列祖所查究的。」(8), 理論部份說過了, 比勒達接著就用古人的經驗來說明他所言非虛, 並且指出人的一生有限, 在世的日子「好像影兒」(9), 這種以古為鑒, 可知興替的言論說過了, 比勒達接著用三個自然界實例作說明。
「蒲草沒有泥豈能發長?…尚青的時候,還沒有割下,比百樣的草先枯槁。」(11-12)
「他所仰賴的必折斷;他所倚靠的是蜘蛛網。…,房屋卻不能存留。」(14-15)
「他在日光之下發青,蔓子爬滿了園子;…以後必另有人從地而生。」(16-18)
這裏的三個自然現像, 是人所共知的情況, 都在說明倚靠那些不可靠的只會自招滅亡, 都是說明「凡忘記神的人,景況也是這樣;不虔敬人的指望要滅沒。」
「看哪,這就是他道中之樂;以後必另有人從地而生。」(19), 「看哪」這個希伯來的感嘆語為要對引用這些例子作結語, 三個例子都說明以為有倚靠而快樂的人,
最終都沒有快樂, 因為所倚靠的其實都不可靠。
「神必不丟棄完全人,也不扶助邪惡人。」(20), 比勒達的講論最後以神怎樣對待完全人和惡人作結束, 這一段結束語實際上是邀請約伯回轉, 認罪悔改, 事實上, 約伯前面那段埋怨神話語結束時也提及自己要認罪(見7:21)。
比勒達這一番言論既是駁斥了約伯對神的冒犯, 也重申了自己對傳統, 對宗教的信念, 他的立論正確, 又加以生活例證說明, 這一番言論實在是鏗鏘有力。
「你起初雖然微小,終久必甚發達。」(7),
比勒達的道理是對的, 這一句說話是他論說的中心, 提醒每一個相信跟從神的人, 不要因為眼前的環境而懷疑神的應許, 只要相信, 只要堅持守住神的話語, 最終必會迎來新生, 迎來發達。事實上, 我們將會看見比勒達的說話是對的, 故事結束時, 約伯果然脫離苦境, 甚是發達。(參【附錄: 不要錯過約伯朋友的言論】)
耶穌說:「天國好像一粒芥菜種,有人拿去種在田裡。這原是百種裡最小的,等到長起來,卻比各樣的菜都大,且成了樹,天上的飛鳥來宿在他的枝上。」(太13:31-32)
【附錄: 不要錯過約伯朋友的言論】
【附錄: 不要錯過約伯朋友的言論】
讀約伯記要放下先入為主的觀念,
以為三友的講論都是錯的, 這樣就失卻了讀約伯記的意義了,
如果三友的說話是錯的, 約伯的埋怨是錯的, 為甚麼約伯記用了全部內容講論這些神學, 論證?不, 他們都是對的, 問題只是因為他們沒有智慧, 沒有把神的話語和應許在適當時應用, 以為由以利法代表的賞罰惡就能為一切事情找到答案, 以比勒達為代表的宗教敬虔可以引人走義路, 以為由瑣法為代表的知識方法論可以為人找到出路。
所以讀約伯記要不單只有第1,2兩章引言裏的「賞賜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和」(1:21)、「難道我們從神手裡得福,不也受禍嗎?」(2:10), 和第42章結語裏的「從前風聞有你, 如今親眼看見你」(42:5), 起始和結束中間約伯記有長長的40章的詩歌, 才是這書卷的中心所在, 才是這些金句的所以然,
所以, 請記好,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 於教訓督責, 使人歸正, 都是有益的」(提後3:16), 不要錯過約伯朋友的講話, 不要先入為主地以為都是錯的, 這會犯上清潔產房時把初生嬰兒都一併倒掉的謬誤。
「你要認識神,就得平安;福氣也必臨到你。」(22:21), 這是那個宗教敬虔主義者以利法的講論, 不要輕看這話語, 每年漢語聖經協會都用這金句製作農年利是封, 成為許多人的祝福, 這話是對的!
[1] 約伯和三友合共有三輪的對話, 每一輪對話都以約伯發聲開始, 三友輪流說話, 再有約伯的總結發言。這裏是第一輪對話中比勒達的發言(比勒達意思是混亂的愛, confusing love), 他的言論說明他是一個強調功利果報的人(見第8, 18, 25章的講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