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弟兄姊妹,
今日我們一同翻開聖經羅馬書11章,從33到36節這段充滿敬畏的經文展開分享:“深哉,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他的判斷何其難測,他的踪迹何其難尋!誰知道主的心?誰作過他的謀士呢?誰是先給了他,使他後來償還呢?因為万有都是本于他,依靠他,归于他。願荣耀歸給他,直到永遠。阿們。”
這段經文不是普通教導,而是保羅在羅馬書11章結束時,為前文高深神學真理寫下的短暫卻有力的讚美詩歌。羅馬書12章1節“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開啟書中“應用”部分,而這首詩歌,正是對1至11章神學真理的總結,尤其針對9至11章“猶太人怎樣才能信耶穌”這一極大奧秘。
一、神的智慧:難測的判斷,難尋的踪迹
羅馬書1至8章闡明“因信稱義”“因信得生”的真理,卻也提及一個現實:當時許多猶太人堅持自身對聖經的理解,拒絕接受耶穌是基督,不認同福音。於是保羅在9章直面尖銳問題:若猶太人不接受耶穌,豈不不在救恩之內?可聖約、律法、教導、聖靈皆從以色列人而來,神的應許難道會落空?
這一問題的答案,藏在“神的智慧難測”之中。經文11章1節問:“我且說,神棄絕了他的百姓嗎?”若神真的棄絕,難道摩西這樣的先賢也不得救?這恰恰印證“神的踪迹何其難尋”——猶太人与基督徒間的複雜關係,自教會誕生便存在,背後是我們有限理性難以參透的神的計劃。
20世紀20年代的一個故事,能讓我們更體會這種“難尋”。當時希特勒與納粹德國興起,歐洲彌漫著迫害猶太人的氣氛。1924年柏林奧運會上,猶太青年哈羅德·亞伯拉罕奪得100米金牌,他渴望以此證明猶太人能融入社會,打破偏見。但他的金牌,離不開同窗埃里克·利特爾的選擇。
埃里克是傳教士之子,在天津出生,身材瘦小,起初並不引人注目。可在劍橋校內比賽中,他卻在100米項目戰勝哈羅德;此後無論國內還是歐洲比賽,埃里克總是金牌得主,哈羅德屢屢落後,甚至灰心覺得永遠追不上。直到有人鼓勵他:“神會幫助你,改進跑步姿勢便能縮小差距。”
後來兩人同入英國隊,參加1924年奧運會100米比賽。但比賽日程公佈後,埃里克卻宣布退出——因100米決賽在星期日,他要參加主日崇拜。幸運的是,隊中一位400米選手願將資格讓給他,這個從未擅長400米、僅練習幾週的年輕人,最終奪金並打破世界紀錄。
哈羅德雖拿到金牌,卻清楚這枚金牌本不屬於自己。他被埃里克順服神的生命折服——埃里克寧可放棄奧運榮耀,也不虧欠對神的約定。這正是“誰知道主的心”的體現:我們以為重要的事物,在神的心意中或有別的安排;我們覺得難以理解的選擇,背後是對神極深的順服。
二、神的應許:以色列的救恩與外邦人的警醒
保羅在羅馬書11章,不僅解答猶太人的救恩問題,更提醒外邦信徒:勿因猶太人的暫時拒絕而驕傲。經文11章17節以橄欖樹作喻:“那本來的枝子若被折下來,你這野橄欖枝卻接在其中,一同得着橄欖根的肥汁”——猶太人是原本的橄欖樹枝,因硬心被暫時折下,外邦人這野橄欖枝才得以接納。
但這並非意味猶太人永遠被棄絕。11章23節說:“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這奥秘,就是以色列人有幾分是硬心的,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於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這裡的“添滿”,不是“所有外邦人都信主”,而是神心中既定的“圓滿份額”——當神所預定的外邦人歸信後,以色列人也會歸向神。這是神應許的不落空,也是祂對以色列人不變的愛。
同時,保羅警告外邦信徒:“你們也要謹慎,今天以色列人因為硬心,所以不得救,你們才得以像野橄欖枝一樣被接上去,所以如果你們不再跟從神的話,也會失去這恩典。”我們常誤以為得著救恩是因自己更“配得”,卻忘記這全是神的憐憫與恩典。就像哈羅德,若非埃里克讓步,或許永遠無法實現夢想;我們若非神的揀選,也無法進入救恩之門。
三、從舊約看神的心意:聽從即能明白
“誰知道主的心?誰作過他的謀士呢?”引自《以賽亞書》40章13節。當時以色列人被擄70年後,波斯王古列下詔讓他們回去重建聖殿,可多數以色列人不願意——他們在被擄之地過得安逸,覺得“花草必枯乾,花儿必凋谢,回去做什麼呢?”於是先知呼喚:“你們不要這樣想,你們不明白神的心,你們回去吧!”
這句話的真義從非“沒人能明白神的心”,而是“只要聽從神的話,就能明白神的心”。神從不讓我們在黑暗中摸索,祂的話語便是明燈;我們覺得神的心意難尋,往往是因憑自己的想法判斷,而非順服祂的教導。
經文中“誰是先給了他,使他後來償還呢?”引自《約伯記》41章11節。《約伯記》41章以鱷魚比喻驕傲的人——那些自以為了不起、不需要神的人,神問他們:“你以為神欠你的嗎?還要償還給你嗎?”保羅引用這句話,責備當時硬心的猶太人:勿以為神從前賜下恩典,就欠了你們什麼;救恩從非“報酬”,而是神的白白賜予。
這對今日的我們同樣是提醒:我們是否曾抱怨“他人少問候就覺得不被關心”“牧師未及時回應就覺得不被牧養”?是否曾在神的帶領不符合預期時,說“這件事我不做了”?請問自己:我們給了神什麼,竟要神向我們“償還”?我們能明白神的心,從非因夠聰明,而是因願意聽從。
四、埃里克的見證:順服中明白神的心
埃里克的故事未在奪金時結束。他回到英國後成為傳奇人物,所有人以為他會繼續享受榮華、在田徑場上爭光,可他卻決定回到戰亂的中國大陸,做傳教士。許多人勸他:“在英國有那麼好的前途,為何要去窮鄉僻壤傳福音?”但埃里克不為所動。
他到中國不久,九一八事變爆發;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許多傳教士紛紛離開,他卻選擇留下,甚至去到河南偏遠地區幫助處境艱難的哥哥——即便自己身體也不好。後來,日軍將他關進山東濰坊的濰縣集中營,他在其中仍繼續傳福音,牧養孩子,被評為“濰縣集中營最佳囚犯模範”。
之後,日軍與盟軍交換戰俘,埃里克在釋放名單上排第一,可他卻把名額讓給別人,繼續留在集中營服侍。20世紀40年代初期,集中營物資匱乏,埃里克染上重病,最終殉道。
許多人不明白他的選擇,可埃里克自己明白——他明白主的心。正如《哥林多前書》2章16節所說:“但我們是有基督的心了。”因相信耶穌,我們裡面有了神的靈;有神的靈引導,便不會憑血氣行事,而是憑神的心意選擇。
結束:以祈禱回應神的心意
親愛的弟兄姊妹,今日我們看見:“誰知道主的心?”答案不是“沒有人知道”,而是“相信並順服神的人,就能知道”。
神的智慧難測,踪迹難尋,但我們知道,祂的話語永遠立定,恩典從不缺乏,愛從不改變。讓我們一同祈禱:
親愛的天父上帝,我們感謝讚美你的恩典。我們對你的話語有時難以明白,求你憐憫我們的軟弱,叫我們不再憑肉體的感覺跟從你。求聖靈充滿我們,讓我們行事為人都為榮耀你;幫助我們傳福音時不灰心,憑你的感動作見證,為你打美好的仗。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