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將要灰心、離棄全能者、不敬畏神的人,他的朋友當以慈愛待他。(伯6:14) |
說明了以利法的不公平指責後,約伯在本章的下半繼續抗辯,他指出把苦難看作為「罪的結果」實是膚淺,實是僵化的宗教觀,也過度簡化對神的信仰。
A. 依賴不可靠之物。14-23
A1 干涸河流的比喻,14-21
A2 質問朋友的動機,22-23
B. 否定朋友的觀點。24-30
B1 請列舉我的罪狀,24-26
B2 斥友人的不公正,27-30
朋友如干涸的溪流(14-21)
第14節是約伯的人生觀,他認為即使不敬畏神的人,在極苦的時候,他的朋友都應該要用神的慈愛對待他。提瑪和示巴都是阿拉伯的綠洲,兩地都依賴固定的沙漠水泉生存,乾涸的河流會使兩地的客旅絕望,約伯以此比喻以利沙為首的朋友,「現在你們正是這樣」(21)。藉著這比喻,約伯表示對朋友們的表現失望,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活出慈愛!
質問朋友的動機(22-23)
「我豈說…」(22, 23),這裏連續兩次用「我豈說」的質問句,第22節說明他沒有叫朋友送他什麼財物,第23節則是說明沒有叫朋友來救贖他,這兩個質問句強調自己對朋友根本沒有所求,但他們卻是用言語來壓迫他,這樣的質問實是揭露朋友們的自義心態,他們更關心糾正約伯,而非真正關心和體恤他的痛苦。
請列舉我的罪狀(24-26)
指出了朋友們的不正動機後,約伯在此提出,既是這樣,那就請他們來教導他。他請朋友們指出他有什麼錯,並且要言之有理,因為正直的言語大有力量,無的放矢的空洞言說是無益的(如以利法在4:12-21提及的「夜間異象」等)。朋友們要糾正他在痛苦中的呻吟實是捕風,毫無意義。
斥友人的不公正(27-30)
批評過朋友的表現後,本段是約伯這番抗辯的總結。第27節是兩個比喻句,要以抽籤方式得到孤兒的物品,或出賣朋友的行為都是不公義的事,所以約伯請朋友們轉意,再思他的處境和他講出的話,不要再發表那些叫人心痛的偉論。
約伯認為,即使對待不認識神,又不敬畏神的朋友,他都會用慈愛待朋友,然而這時候,他的朋友卻不是這樣對待他!他的朋友只是從他的遭遇論斷他,硬說他必然有錯,叫他的心不得安慰。人的言語可以建立人,也可以拆毀人,今天面對禍患困擾的人,你會做什麼?
【祈禱】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12:15)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