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看見,便叫過她來,對她說:「女人,你脫離這病了!」(路13:12) |
「正當那時」(1a), 從下文提及耶穌在會堂的報告可見, 「那時」指的是沖擊耶穌的那幾萬人快要散去前。這時有人提出了加利利人被羅馬巡撫彼拉多殺害的事件, 顯然這是當時眾人皆知事件(所以路加沒有詳作說明),
提及這事, 顯然是沖著耶穌的這小群人都是從加利利來的, 以此警告(威嚇?)他們也會遭羅馬有政府震壓。
A. 不悔改的都要滅亡。1-9
A1 死的人不是更有罪, 1-5
A2 不結果樹就要斬去, 6-9
B. 神的國使人得釋放。10-21
B1 突破規條獲新生, 10-17
B2 芥菜種子與麵酵, 18-21
死的人不是更有罪 (1-5):耶穌的回應是反問「死去的加利利人是否更有罪」。然後耶穌又問西羅亞樓事件中死去的十八人是否比住耶路撒冷的其他人更有罪(顯然這也是當時眾人皆知的重大事件), 說明被羅馬軍兵殺害的加利利人和西羅亞樓事件死去的人其實沒有比眾人更有罪; 事實是兩個慘劇都是因為猶太人的罪所導致的, 所以除非他們願意認罪悔改, 跟從耶穌的教導,
同樣的事也可以發生在他們身上。(參附錄: 「血攙雜祭物中」的事)。為了說明這個道理, 耶穌接著講了一個葡萄園的比喻。
不結果樹就要斬去 (6-9):耶穌在6-9節說的這個比喻, 提及三年都沒有找到果子, 正好寓意他的三年事工, 眼前這幾萬人都沒有聽從耶穌的教導悔改, 所以這比喻實是呼籲他們要把握機會悔改信福音, 否則將會像那些加利利人和猶太人一樣滅亡! 說完了這比喻後, 這幾萬人的群眾就散去了, 耶穌的話, 耶穌的教導, 有多少人聽進心呢?有多少人會悔改呢?
突破規條獲新生 (10-17):那幾萬人沖擊事件不久的一個安息日, 一個因鬼附腰彎了十八年不能直起來的女人, 因與耶穌相遇而得了醫治了, 那時耶穌剛結束了在會堂的教訓;[1]
正當眾人高興看見這事時, 管會堂的因為耶穌在安息日治病就氣忿忿的對眾人說:「有六日應當做工;那六日之內可以來求醫,在安息日卻不可」(14),[2]
為此耶穌直斥他是「假冒為善的人」。耶穌的斥責和會堂裏的大多數人的反應, 使管會堂的人無言以對(他的敵人都慚愧了, 17節)。
芥菜種子與麵酵 (18-21):耶穌在此講了兩個比喻, 因為群眾的反應顯示他們有所覺悟了。芥菜種的比喻(18-19)和麵酵的比喻(20-21)都是說明神的國那由微小變作甚大的真理, 並且兩個比喻更要說明耶穌的小群當下雖然比起文士和法利賽人動員起來的數萬之眾小得可憐, 但他們後來卻會長大起成為眾人的蔭庇(芥菜種比喻), 與並且眾人都被這小群徹底改變(麵酵比喻)。
不相耶穌的人, 當有機會和基督徒接觸時, 不一定都會因此相信耶穌,
但總能從基督徒的言行舉止中, 看見他們的生命確是與別不同, 看見真的有神與基督徒同在,
他們因此會被吸引。
今天我們都相信耶穌了, 我們都成為這小群的一份子, 神都要用我們去成為別人的庇蔭, 去改變其他人。神要用你和我去成就這樣的偉大使命, 可能嗎? 可能的, 因為神今天仍然運行, 哈利路亞。
你要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你為此被召,也在許多見證人面前,已經作了那美好的見證。(提前6:12) |
【附錄: 「血攙雜祭物中」的事, 13:1-6】
「正當那時。」說明當時告訴耶穌有關彼拉多所作的這一件事, 是才發生不久的, 事情是這樣的:
那時有一些熱心的加利利人違反了羅馬的律法,彼拉多(猶太省的巡撫)聽見這事,就差遣一隊征討軍前去。兵丁到達的時候,那些加利利人正在獻祭、敬拜,他們就殺了加利利人,將他們的血攙雜在祭物中。
他們告訴耶穌這事, 是要說明他們「以為這些加利利人比眾加利利人更有罪」,所以才受這害, 告訴耶穌這事的那些人顯然是猶太省的人, 他們對那些加利利人根本不存任何同情心, 他們可能帶著幸災樂禍的態度對耶穌說這事。
於是耶穌提及另一個事件來回應他們的問, 就是有關一件發生在猶太中心地點──耶路撒冷的事: 從前西羅亞樓倒塌的事件,當時壓死了十八個人。
耶穌指出兩個事件中死去的人其實都非因他們比別人更有罪, 表面上他們其實是死於羅馬政府的政治迫害, 但更根本的原因是他們沒有悔改, 他們想建立自己的力量(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思想)去與羅馬政府抗衡, 作政治鬥爭, 因此被羅馬政府平定, 耶穌指出這種做法必然失敗, 因為神的國不是用這些手法建立, 神的國只隨著耶穌基督降生而來臨, 每一個願意悔改相信耶穌的人, 都可以藉著禱告領受聖靈, 成為神國的子民(11:1-13, 20)。
[1] 注意和修本修正讀法, 這女人不是被鬼附, 而是因靈附身(軟弱心靈); 而「你脫離這病」是「你要從這病釋放」, 釋放是安息日聚會記念出埃及事件的主題; 「直起腰來」是被動語態, 應理解為「被直起腰來」。
[2] 因為醫生給病人醫病是一個工作, 所以耶穌在安息日醫治病人就犯了在安息日工作的修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