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看來,他們不能進入安息是因為不信的緣故了。(來3:19) |
說明過耶穌超越摩西以後, 作者這一個段落呼籲收信人要從以色列人從前的失敗汲取教訓。甚麼教訓?
A. 在基督裏有分。7-14
A1
從前的失敗, 7-11
A2 要堅持到底, 12-14
B. 因信進入安息。15-19
B1
從前失敗的原因, 15-18
B2 不能進入因不信, 19
(從前的失敗, 7-11),
這是一段聖經的引用語, 用「聖靈有話說」強調有聖靈感動作者說出這些經文, 這是詩95:7-11講論從前以色列人在曠野時候怎樣心硬不聽神的話語的痛苦經歷。那一代的人都不能進入應許地的教訓是每一個以色列人都不能忘記的。[1]
(要堅持到底, 12-14), 這裏是呼籲收信人不要重蹈從前以色列人失敗的覆轍, 他們要謹慎, 要趁著「今日」仍然在教會中敬拜, 就要切切遵行主的教訓, 建立主賜給人的信心,[2]
在他們中間不要有「不信的惡心」, 像從前的以色列人, 一邊說要跟從神, 一邊卻不聽從神的話, 結果進入應許地的沒他們的份。所以, 眾人若能趁著「今日」仍然可以在教會聚會, 並且把起初確實的信心堅持到底, 他們就必然可以「在基督裏有分了」(在神的國裏有分)。
(從前失敗的原因, 15-18), 作者又再一次引用詩九十五的話語,[3]
然後一口氣提出了三組共六個問題, 作者沒有為這些問題提出答案, 因為每一組的第二個問題其實就是前一個問題的答案, 所以,
「那時,聽見他話惹他發怒的是誰呢?」(16上)這問題的答案正是「豈不是跟著摩西從埃及出來的眾人嗎?」(16下);
「神四十年之久,又厭煩誰呢?」(17上)這問題的答案正是「豈不是那些犯罪、屍首倒在曠野的人嗎?」(17下);
「又向誰起誓,不容他們進入他的安息呢?」(18上)這問題的答案正是「豈不是向那些不信從的人嗎?」(18下)。
這六個問題實在大有壓得收信人喘不過氣來的感覺, 作者要藉這樣修辭技巧說明甚麼呢?
(不能進入因不信, 19),
這一番講論實是強調「不信」是這一群希伯來人信徒面對的最大危機。因為「不信」, 當日的以色列人不能進入安息, 而今日的收信人也因此不能進入基督的國裏(14), 因此從救恩中失落, 這是悲哀的, 也是作者不想見到的。
誰可以進入天國?豈不是每一個相信耶穌的人嗎?這一福份會失落嗎?會的, 希伯來書的作者用這一段話警告當日的讀者, 也警告今天每一個讀這書的你和我。今天我們有沒有聽神的話語生活?誰可以進入天國?我有沒有順從聖靈感動聽從神話語行?
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5:17)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