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日 星期五

4. 《我豈能不愛惜呢?》(拿4:1-10)

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4:10)

「這事約拿大大不悅, 且甚發怒(1), 為甚麼約拿因為尼尼微人悔改, 然後上主不在尼尼微降災就甚發怒?究竟誰決定人的得救與否?是約拿還是那安排海上起大風,安排大魚把約拿吞下又吐出來的神?
A.
上帝一問約拿, 1-4
B.
上帝二問約拿, 5-9
C.
上帝三問約拿, 10-11

「就禱告耶和華說(2), 當約拿仍然身在尼尼微城時, 作出了2-3節的禱告, 這禱告說明了約拿之前抗拒去尼尼微的原因, 原來約拿早知道上主是有恩典和憐憫的神, 他知道若然尼尼微人悔改就會得赦免, 所以他之前拒絕去尼尼微。他現在發怒, 因為他心裏恨極這些亞述人, 並且早已判定他們是死不足惜的。約拿由始至終就是不滿上帝向惡人也有「豐盛的慈愛」, 約拿認為尼尼微人不配領受上帝的慈愛。約拿憤怒極了, 在祈禱結束處, 他甚至叫上帝取去他的性命!
「你這發怒合乎理嗎?」(4b), 上帝當然沒有應約拿祈禱所求的取去他性命, 而是向約拿提出了這一個問題。

「於是約拿出城(5), 約拿沒有回答上帝的提問, 就拂然出到城的東邊去了, 他在那裏坐在自己搭的一個棚中, 為要看看這城後來有甚麼事發生。[1] 這時, 神先安排了一棵蓖麻生長好讓他遮蔭,然後又安排一條蟲將之咬死,最後更安排炎熱東風吹來,使約拿苦不堪言,約拿為此大大埋怨上帝,並再次求上帝取去自己的性命。
「你因這棵蓖麻發怒合乎理麼?」(9a),約拿覺得自己的發怒是理直氣壯的, 甚至在怒中求死也是合理的。為甚麼呢?

「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11),約拿的故事在10-11節的這一個問題中結束了。這問題凸顯了神與約拿的關注有很大的落差, 約拿關注的是那一夜發生和乾死的蓖麻, 但上帝關注的是超過12萬人的生命及其中的牲畜。作者在故事的末了提出了上帝的又一個提問:「我豈能不愛惜呢?」

「我豈能不愛惜呢?」約拿的故事在這問題中結束,究竟約拿應該怎樣回應?這實在是作者向讀者發出的提問。對於從小學習律法的以色列人言, 這個答案是顯然易見的, 上帝當然愛惜他們, 也籲請以色列人要愛惜那些沒有律法的外邦人。上帝不單愛惜以色列人, 也愛惜每一個願意悔改的人。神不單只愛基督徒, 也愛拒絕相信耶穌的人。基督徒都要為耶穌做見證, 叫沒有聽到福音的人認罪悔改, 我們是否願意被主使用, 為主作見證?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3:16)
【祈禱】 主啊,教我真正明白,唯有你才是最高的主宰,不是我,教我體會你的心腸,你的愛, 去傳福音。


【後記】
耶穌講說浪子回家故事結束時, 那個大兒子不肯進門,只是埋怨父親善待那不俏的弟弟。「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15:32), 主耶穌的故事至此結束, 沒有說明大兒子有否進家門, 答案顯而易見, 實是邀請聽眾(當時在場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明白天父的慈愛, 接納罪人的悔改, 事實上, 更是邀請他們像大兒子一樣明白父親的愛, 進入家門, 不要始終留在門外。


[1] 他在城東搭棚, 大概想要看看當第四十天來到時, 會有甚麼事發生在這城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