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 星期三

2. 《尋回敬拜的心》(珥1:13-20)

 

祭司啊,當束上麻布痛哭;事奉祭壇的啊,要哀號;事奉我神的啊,你們要來,披上麻布過夜,因為在你們神的殿中不再有素祭和澆酒祭了。(1:13)


先知約珥發出一個深切的呼召:在災難的荒涼中,祭司與百姓要悔改、哀哭、禁食,並重新尋求耶和華的面。這段經文不只是對蝗災的反應,更是一場屬靈的覺醒,呼喚神的子民在絕望中重建敬拜的核心。

A.
祭司的哀哭事奉,13-14
B.
災難的神學詮釋,15-18
C.
代求與土地哀號,19-20

祭司的哀哭事奉(1:13–14
這段經文揭示了敬拜生活的崩潰。蝗災摧毀了五穀、酒和油都是獻祭所需的基本物資。敬拜的儀式無法進行,聖殿的祭壇成了空殼。先知不是只關心農業損失,而是指出:當敬拜中斷,整個信仰生命也陷入危機。當外在環境動盪、資源枯竭時,我們是否仍堅持敬拜?是否仍願意在破碎中尋求神的面?敬拜不是建立在豐盛之上,而是在荒涼中更顯真誠。這裡的「禁食」與「嚴肅會」不只是宗教儀式,而是全體悔改的行動。先知呼召的不只是祭司,而是整個社群。這是一場全民的屬靈動員,在神面前承認無力與需要。在現代教會中,我們是否仍看重禁食與哀求?是否願意在危機中集體轉向神,而非尋求人為解決?這段經文提醒我們,真正的復興始於謙卑的呼求。

災難的神學詮釋(1:15–18):
「耶和華的日子」不只是末世的概念,更是神介入歷史的時刻。蝗災不只是自然現象,而是神的警鐘,提醒人心偏離、敬拜失焦。牲畜哀鳴、田地荒涼,整個創造都在呻吟。這段經文挑戰我們的神學觀:我們是否能在災難中看見神的手?不是論斷,而是警醒;不是恐懼,而是悔改。神的日子臨近,是呼召我們回轉的時刻。

代求與土地哀號(1:19–20):
先知在此轉為代求者。他不只是傳話者,更是站在破碎中向神呼求的人。土地哀號、野獸乾渴,整個受造界都在等待神的憐憫。這是一幅深刻的屬靈圖像:當人悔改,當祭司代求,神的憐憫就有空間臨到。今天的教會是否願意成為代求者?是否願意為城市、為家庭、為世界的荒涼向神呼求?

今天我們讀到一段痛苦的經文,但也是一段充滿盼望的呼召。這段經文提醒我們:敬拜不是建立在豐盛之上,而是在荒涼中更顯真誠;悔改不是羞辱,而是復興的起點;代求不是無力,而是神憐憫的通道。願我們在個人與群體的荒涼中,重新尋回敬拜的心,撕裂心腸,呼求神的憐憫,並預備迎接祂的日子。因為在最深的哀號中,神的回應最為真實。

【祈禱】
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神啊,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詩51:17
主啊,在荒涼中我仰望祢,求你復興我,叫我重新燃敬拜的火,求聖靈澆灌我,叫我可以真誠悔改,得著更新。阿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