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 星期五

1. 《一隊蝗蟲》(珥1:1-12)

有一隊蝗蟲又強盛又無數,侵犯我的地;他的牙齒如獅子的牙齒,大牙如母獅的大牙。(1:6)

「耶和華的話臨到毗土珥的兒子約珥」(1),這句簡潔的引言,拉開了本書的序幕,也將我們帶入一個充滿動盪與挑戰的場景。約珥的信息並非始於安慰,而是始於一場真實而深刻的蝗災。這不僅是災難的記錄,更是對每個時代上帝子民靈魂狀態的深刻寫照。(參附錄:約珥背景爭議)

A.
撕裂日常的呼聲,1-4
B.
破碎中的回應。5-12
  B1
沉碎者的哀歌5-7
  B2
敬拜者的崩壞,8-12

撕裂日常的呼聲(1-4):
老年人哪,當聽我的話」(2)約珥書全文都提及一場災難快要來到,作者用蝗蟲來襲作比喻,為要強調百姓要聽從上主的話。大多數解經家認為,這裡提到的剪蟲、蝗蟲、蝻子和螞蚱是指蝗蟲不同生長階段(從幼蟲至成蟲),這是當日眾人熟知的蝗災過程。先知用這比喻提醒百姓要用心聽上主的話,要把上主的話傳留給後代,否則後代就會犯他們同樣的錯。[1]

沉碎者的哀歌(5-7
先知這裏呼籲那些沉醉於世俗享樂的人,用「酒」為象徵,指向一種更深層的屬靈問題,百姓寄情飲酒宴樂,卻因此陷於遠離上主的空虛生活。上帝所允許的「蝗災」,就是要摧毀這種快樂的源泉,迫使他們從酒精的麻醉中「清醒」過來,面對真實而破碎的境況。先知在此說明所謂的蝗蟲大軍,實是喻表「強盛的民」,他們不僅毀壞土產,更摧毀葡萄樹和無花果樹,這些正是製造酒的原料。[2]

敬拜者的崩壞(8-12):
約珥這處將視野擴大到整個信仰群體,特別是那些負責帶領敬拜的人。先知以一聲淒厲的呼喊開始:「我的民哪,你當哀號,像處女腰束麻布,為他幼年的丈夫哀號」(8),這個比喻呈現親密關係被突然切斷所帶來的痛苦。這預示著上帝與子民之間的關係面臨嚴重的危機。這種關係的破裂,直接體現在敬拜生活的中斷上。「素祭和奠祭從耶和華的殿中斷絕」(9),因為田園荒涼,五穀毀壞,再也沒有可供獻祭的物產。這些「事奉耶和華的」人(祭司)也因此陷入悲哀。隨後,先知描繪了一幅全面受苦景像:地悲哀,五穀毀壞,新酒乾竭,油也缺乏(10);農人羞愧,修理葡萄園的哀號(11);最終,「田野的樹木也都枯乾,眾人的喜樂盡都消滅」(12

在我們個人的生命中,上帝也會讓「蝗災」臨到,健康崩潰、關係破裂、事業挫折、夢想幻滅。這些經歷固然痛苦,但它們能成為恩典的工具,拆毀我們虛假的依靠,引導我們歸向那永不改變的上帝。正如奧古斯丁所言,上帝在我們的歡樂中輕聲細語,在我們的良知中揚聲說話,但在我們的痛苦中大聲呼喊,為要喚醒那迷失的世界,和那迷失的心靈。

今天的經文提醒我們,要從個人的「蝗災」中學會傾聽上帝的聲音,蝗災很快就會來臨,神會透過困境向我們發聲,我們因此要預備我們的心與耳,傾聽神對我們說話,並且傳給後人,阿們。

【祈禱】
「你們要撕裂心腸,不撕裂衣服,歸向耶和華你們的上帝;因為他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珥2:13
上主啊,感謝你每天與我同行,用不同的人物和事件向我們發聲,請賜給我受教的心,順服的靈,更明白你的旨意,如叫我愈來愈像你,做你喜悅的事,阿們。


【附錄: 約珥背景簡介】
根據詹姆斯・諾加爾斯基(James D. Nogalski)在NICOT註釋中的深入研究,《約珥書》並非早期王國時期的作品,其最終成書應定位於波斯時期中後期(約公元前五世紀)。此一「晚期成書說」的結論,主要基於以下幾項關鍵論證:

首先,文學關聯性是最有力的證據。諾加爾斯基指出,《約珥書》大量且系統地引用《阿摩司書》、《俄巴底亞書》等早期先知書與《詩篇》中的群體哀歌,顯示其作者處於一個希伯來聖經傳統已相當成熟的環境中,並對既有經典進行神學性的對話與整合。

其次,書中呈現的神學概念已高度發展。例如,「耶和華的日子」從單一的審判意象,轉變為兼具審判與拯救的複雜主題;而「聖靈澆灌凡有血氣的」預言,更超越傳統限於領袖的靈感經驗,展現普世性的救恩視野,這些都反映了被擄歸回後期群體的神學反思。

最後,從編纂位置來看,《約珥書》在《十二小先知書》中扮演承先啟後的神學樞紐,銜接了《何西阿書》、《阿摩司書》的審判信息與後書卷的復興應許。這種精心的編輯安排,暗示其成書於一個能夠縱觀並統整先知傳統的晚期階段。

因此,《約珥書》的背景是一個擁有第二聖殿、並深受先知傳統薰陶的猶太社群。該書是對以色列信仰歷史的深度神學總結,為身處波斯帝國統治下的信徒,闡明一條從審判經悔轉向終末盼望的信仰路徑。



[1] 他們靠神恩典得保存,後代若仍犯同樣的錯,就會受更大的打擊,甚至把神留給百姓的恩典吃盡,最終失去了神的恩典保守。這是申典神學。

[2] 這幅圖景深刻警告,當們將快樂寄託於上帝之外的任何事物時,最終面臨的必然是幻滅與哀哭。




2025年11月13日 星期四

4. 《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珥2:18-32)

到那時候,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因為照耶和華所說的,在錫安山,耶路撒冷必有逃脫的人,在剩下的人中必有耶和華所召的。(2:32)

「耶和華就為自己的地發熱心,憐恤他的百姓」(18),先知的第二次宣告結束了,從這一節開始是先知的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宣告。承前次的呼籲,先知指出當以色列人把心撕裂,回轉歸向神,他們必會得蒙耶和華的憐恤,復得應許[1]

A.
神再賜福澤。18-27
  A1
復還田裏出產,18-22
  A2
復還生活豐富,23-27
B.
耶和華的日子。28-32[2]
  B1
聖靈澆灌百姓28-29
  B2
求告主名得救,30-32

復還田裏出產(18-22):
說明過百姓的回轉可以得著神的應許後,先知指出,即使那將要來的軍旅帶來毀滅性的攻擊和破壞(1:62:2),並做成嚴重災難(參1:6-18,和2:3-11),但蝗蟲災害過後,農作物將會再次生長,所以先知呼籲百姓不要害怕,[3] 因為他們會看見無花果樹和葡萄樹都效力,都滿結果子(22,注意這兩種果樹常被詩人比喻作以色列國和國民)。

復還生活豐富23-27):
先知呼籲百姓要快樂,因為上主會再次降下秋雨和春雨,使他們的農作物滿了收成,並因此酒和油都得充盈;並且之前因蝗災的破壞是可以復還的,[4] 百姓將會吃得飽足,並且因為耶和華在他們中間,他們必永不再羞愧。[5]

聖靈澆灌百姓(28-29):
藉著在錫安吹角,眾人禁食和守嚴肅會帶來的,不單是地裏恢復出產,先知更要宣告,錫安的民有歡樂,他們可以得著神的靈澆灌!不管男女老少,不管地位身份。這樣的事會在甚麼時候發生?這事發生有甚麼意義?

求告主名得救(30-32):
「聖靈澆灌凡有血你氣的在甚麼時候發生?這裏敘述的其實就是先知之前兩次宣講的景像,所以先知實是在此宣告,因為百姓的悖逆,遭遇苦難的事無法避免,但這些事都會完結,不會直到永遠,苦難都會於那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結束!更重要的,當神的靈澆灌下來時,每一個向主呼求的人都可以得到神的拯救。[6]

「到那時候」(32),許多人都把經文這裏的「到那時候」理解為使徒行傳第二章那五旬節聖靈降的時候,那時彼得確用這經文說明他們所經歷的。然而,約珥先知的宣告其實沒有只在那個五旬節才發生(見徒2:17-21),因為這恩典早在被擄回歸的百姓身上發生過了。[7] 在那一個五旬節以後,也發生在保羅身上(徒9:17),在他建立的許多教會身上(羅2:29,林前2:103:2,弗1:13等),也發生在二千年來無數的基督徒個人和群體身上

約珥先知的這個偉大宣告說明當神的靈澆灌下來時,每一個向上帝開口呼求的人,都可以經驗生命更新和轉化,這樣的事直到今天仍然發生。因為每一個人都可以因聽到約珥先知的宣告,得著聖靈的澆灌,經驗生命中的五旬節,阿們。

【祈禱】
神說:在末後的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血肉之軀的。你們的兒女要說預言;你們的少年要見異象;你們的老人要做異夢。(徒2:17
聖靈啊,感謝你常常感動我,叫我可以說預言,見異象,做異夢,我要靠著你賜給我的能力,結果子更多,為主作見證,阿們。

【後記: 約翰衛斯理生命中的五旬節】
約翰衛斯理在1735年去美洲新大陸宣教,可惜三年後被當地教會請走,失意回英國後,事奉失去動力,想起從英國橫渡大西洋的海程中,遇上大風浪非常驚慌,卻見有摩爾維亞弟兄會的信徒在風浪中歌頌讚美神,使他大得安慰,於是一個晚上去參加了這些信徒的聚會,在這聚會中,他經歷聖靈的充滿,經驗了生命中的五旬節,生命更新,從此大有力量服事主,創立了循道會,帶來英國的大復興,影響遍及全世界,直到今天。



[1] 這是全書的轉捩點, 若百姓聽從先知宣講的話禁食禱告又守嚴肅會

[2] 希伯來文聖經, 2:28-32節列作3:1-5

[3] 當然這是擬人法的修辭技巧, 鼓勵百不要再因為地土沒有出產, 羊圈中沒有了物畜而害怕(參哈3:17-19)

[4] 25節清楚指出之前講論的災難不是蝗蟲, 而只是把耶和華的軍旅比喻作蝗蟲見1:6, 2:2

[5] 百姓必能經驗除了上主以外並沒有神真理

[6] 因此被擄的人可以回歸,受壓制的人可以得釋放,為奴的可以得自由, 不管他們是甚麼人,只需要向主呼求,他們都可以得蒙上主拯救!注意,神的靈從前只在特別的時候臨到特別的人身上,如約瑟、摩西、基甸、大衛等。

[7] 以賽亞書40-66章說明, 當日聽到先知呼籲願意踏上回歸錫安的民, 都可以經驗聖靈的澆灌, 如賽42:1, 44:3, 59:21, 61:1等。



13.《必從聖靈收永生》(加6:1-18)

順著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6:8)

「我們若是靠聖靈得生,就當靠聖靈行事」(25),怎樣才是靠聖靈行事?保羅在結束這信時,特別藉著三方面的提醒,為此作出說明,包括要挽回犯錯者,要努力行善,和藉鼓勵讀者不要以貌取人。

A. 面對犯錯信徒,要挽回1-5
B.
行善不可喪志,要用心,6-10
C.
不要以貌取人,要更新,11-18

面對犯錯信徒,要挽回(1-5):
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1),保羅再一次用這牧者心腸作出勸勉,[1] 叫教會領袖用心把犯了前文提及那些過錯的信徒挽回過來,更要身體力行幫忙擔當一下,好讓他們可以回轉過來,因為他們這樣做才真正完成律法的要求。請注意,雖然保羅在前文大力撻伐有關靠律法稱義的說法,但他絕不是要廢掉律法,他只是指出拒絕耶穌基督的猶太人沒有真正認識律法,因為他們因此拒絕聖靈的工作,不能夠活出「愛人如己」這律法的真理(見5:14)。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裏會(腓2:15),人人都會犯錯。所謂自己還以為有」意思其實是自以為了不起」,所以1-5節是提醒讀者面對犯錯者不要只是批評指責,而是要靠著聖靈所給的愛,活出愛的各方面特質(所謂「有聖靈九果」實是愛的八個方面,參前文解說)。

行善不可喪志,要用心(6-10):
6節可能是當時的諺語,意指學生要給老師供給所需,但用在這裏有甚麼意思?保羅無意在此叫他們供給他的所需,而是叫讀者要滿足主的所需(說到底耶穌才是真理的施教者)。7-8節說的就是主的需要主需要門徒順著聖靈感動行事(「撒種」所指的)主更需要門徒結出聖靈的果子(「從聖靈收永生」所指的,另參5:22-23)。保羅用9-10節鼓勵讀者要持續向眾人行善,[2] 等到時候滿足,就必能有收成,結出果子注意,保羅提出「向信徒一家的人更當這樣」(10,實是提醒眾人活出耶穌給門徒那「彼此相愛的新命令(約13:34-35)。

不要以貌取人,要更新(11-18):
「請看我親手寫給你們的字是何等的大呢!」(11),這是一句很突然的插語,和信的內容風馬牛不相及,顯然接著的文字是保羅親手寫的(而非如這信其他部分由文書代筆),但保羅實是藉此提醒讀者不要以貌取人,[3] 所以他接著寫道:「凡希圖外貌體面的人都勉強你們受割禮」(12),原來保羅對割禮的事還要作出補充那是有關外表的事,原來那些叫他們守割禮的人,自己也沒有守好律法,他們叫加拉太人守割禮無非想要藉他們的肉體誇口(13,[4] 所以保羅在14-15節提出守割禮與否其實不是最要緊的,最要緊的是每一個相信耶穌的人,都要成為新造的人。

「凡照此理而行的,願平安、憐憫加給他們,和神的以色列民」(16),這最後的祝福語像提及兩類人,其一是「他們」,「他們」指的當然就是前文說的因信而成為的「新造的人」;其二是神的以色列民」誰是神的以色列民」?這裏應是特指讀這信又照著行的那些加拉太各教會的人!所以保羅實是用兩種說法祝福讀者,確認他們既是新造的人,他們就無需要行割禮守律法,他們就是「神的以色列民

「從今以後,人都不要攪擾我,因為我身上帶著耶穌的印記」(17保羅在這信結束前寫上的這一句話是要提醒收信人因為他們是「神的以色列民」,他們不會被攪擾因為有耶穌的印記(即是受了聖靈的人,見3:2)。    「願我主耶穌基督的恩常在你們心裡。阿們!」18)。

神的以色列民」是誰?
是常有基督的恩典在心裏的人,
是有耶穌的印記的人,
是彼此相愛的新造的人
是靠聖靈得生又靠聖靈行事的人,
是因信稱義而披戴基督的人,
是當日讀了加拉太書並信而後行的人,
是今天從加拉太書聽到主的話語後付諸實行的人。

【祈禱】
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5:17)
主啊,感謝你的恩典揀選,叫我成為為新造的人,並且差派聖靈,引領我活出新生命新生活,奉主名求,阿們。

附錄: 神的以色列民】
這語之前的和」字,希臘文是kai,這字的意思可以是「和」(以及),是「即」的意思,若譯為「和」,保羅最後的祝禱就是:祈求神將平安、憐憫同時加給明白「未受割禮並不重要」的外邦人,以及明白「受割禮也不重要」的猶太人。猶太人若認清這點,就證明他們真是「神的以色列民」,是稱義的「餘剩的民」。在他們而言,受割禮的是心,而不是身體(羅2:29)。所以,這兩種人惟一的不同就是「受了割禮」和「未受割禮」。這也等於是對那些「正統」



[1] 雖然對於加拉太教會那些對他的批評曾經很激動, 但保羅已經在4:12-20處改變口吻(詳見前文), 所以在書信結束前, 這樣柔聲相勸。

[2] 行善」是照著基督的腳蹤行, 行各樣的善事(提後3:16-17)

[3] 保羅書信都是有文書代筆, 而不是他親手寫的, 可能是他有眼疾(4:15), 但更可能是因為當日寫信要勞師動眾, 既要有人預備蒲草紙, 更要有人不斷加注墨汁, 所以要有人代筆。但這接下來的書信結束的幾行卻是保羅自己寫的, 顯然寫的字較本來的文書字體不同, 也比較大。

[4] 誇他們的能力, 或他們可以改變耶路撒冷的決定, 或由此得到甚麼利益不得而知, 經文沒有提及。



2025年11月12日 星期三

5. 《軟弱的我變剛強》(珥3:1-21)

耶和華必從錫安吼叫,從耶路撒冷發聲,天地就震動。耶和華卻要作他百姓的避難所,作以色列人的保障。(3:16)

宣告過「耶和華的日子」(1:152:111)來到時要發生的事後,約珥又再作出另一次先知宣告,原來這日子來到時,百姓將會看見上主將要施行的審判。[1] 先知作出這樣的宣講有甚麼目的?

A.
神要審判列國。1-15
  A1
苦待百姓的遭報應,1-10
  A2
上主審判四圍列國,11-15
B.
神賜福給他的子民。16-21
  B1
耶和華從錫安吼叫,16-17
  B2
耶路撒冷存到萬代,18-21

苦待百姓的遭報應(1-10):
從下文可知「萬民」指的是曾經苦過以色列民的人,神要把他們帶到一處叫作約沙法谷的地方,「約沙法」就是耶穌華審判的意思,因為他們曾經苦待神的子民(2-3節說明),神要審罰他們。這裏說明他們曾經對以色列人進行掠奪將以色列賣去遠方,[2] 上主因此要向他們施行報復先知呼籲聽到他的宣告者都要起來,成為勇士,要預備打仗!怎樣預備?「要將耐犁頭打成刀劍」(10),先知叫每一個聽到的這宣告的人都要預備被神使用,不管他們是甚麼身份,不管他們在做甚麼工作,即使在人看來,他們是軟弱的,但神要用他們,他們都可以宣告:「我有勇力」(10)。[3]

上主審判四圍列國(11-15):
這是先知的禱告,呼求上主給猶大人加力。12-13節是先知在默示中看見那些敵人在約法法谷都被上主踐踏在腳下的景像。第14節是說明因為那些人都在那谷中受審判的場景,所以那個地方被叫作「斷定谷」 (約沙法谷)。[4]

耶和華從錫安吼叫(16-17):
16-21節是約珥書的總結,約珥先用16-17節說明上主必從錫安發聲(「吼叫」是強調這事實),上主說話必震動天地,並且要作百姓的避難所和保障。那時百姓必然可以經驗唯有耶和華是獨一真神,百姓在上主的保障中,不會再受外敵(陌生人)入侵。

耶路撒冷存到萬代(18-21):
先知引領百姓看見當「耶和華的日子」來到時要發生的事,那就是「猶大要存到永遠」和「耶路撒冷存到萬代」,因為大山要滴酒,小山有奶流出(所謂「流奶子」的意思),就連本來乾燥以極的什亭谷都要被滋潤。相反那本來物富饒的埃及地和以東地反要成為荒涼的曠野,因為他們曾經向猶大人行強暴,和流無辜人的血!
「現在我要洗除」(21,「報復」應讀作「洗除」,和修)。 先知如此宣告,實是要提醒百姓,上主的默示提及的「耶和華的日子」和「到那日」等的時間宣告,並不是要等到甚麼時候才開始,而是「現在就開始」,因為主耶和華住在錫安!

「到那日」究竟指哪一日?許多人雖知主必再來,卻總以為時候尚早;直到災難顯出生命的脆弱,才驚覺先知的警告如此迫切。神在呼喚我們此刻就以行動回應。「到那日」,其實可以就是今日。無論是審判或應許,都不是遙遠的預言,而是此時可觸及的現實。我們何必再等待?現在就當聽從主的話,跟隨主的腳蹤。那日何日,今時今日!

【祈禱】
我未曾報復流血的罪,現在我要洗除(報復),因為耶和華住在錫安(珥3:21,和修)
聖靈阿,求你更多充滿我,好叫我得著力量,叫我的軟弱剛強起來,每一天照著聖經的話語前行,見證福音的大能,阿們。




[1] 希伯來文聖經因把前一段列作3:1-5, 這一段經文列作4:1-21。因為這裏出現被擄回歸的主題, 歷來就有許多聖經學者因此認定這是回歸以後的作品。然而約珥書是是十二先知書中排行第二, 應該是與第一卷和第三卷的烏西雅王前後的時期。筆者認同此觀點。

[2] 雅完是古代對後來叫作希臘的海外居民的稱呼, 將之譯作希臘是不合適的, 提到希臘國名會使人誤以為約珥書是回歸後期作品。

[3] 如果約珥先知的宣講是為了叫猶大百姓預備推翻亞他利雅的政權, 這就是叫百姓預備好爭戰的呼籲, 見王下11:1-20

[4] 這一幕與以西結書(39:11-16)和啟示錄(19:11-16)的報告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