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啟2:4)
|
「你要寫信給以弗所教會的使者」(1a),很多人認為從這裡開始,就是約翰給七教會寫的信了,他寫了七封信,第二至第三章就是七封信的內容,不是的!約翰只寫了這一封信,[1] 啟示錄就是這信的內容。表面上,約翰確是在這信中給七教會分別作指示,提出了包括評價、稱讚、責備、要求、警告、應許、和呼籲的話,但那些話實是令諭(Oracles),像王帝給地方官的指示,而非書信,第一個令諭是給以弗所教會的。
A.
令諭的雙方。1
A1
給以弗所教會,1a
A2 手拿七星的基督,1b
B.
令諭的內容。2-6
B1 贊忍耐,責失愛心,2-4
B2 警告,把燈檯拿走,5-6
C.
令諭的應許,7
C1
聽而後行是得勝的秘訣,7a
C2 得吃生命樹的果子,7b
令諭的雙方 (1):這是給以弗所的令諭,提到這令諭是由手拿七星,在教會中行走的主耶穌發出的。注意,七個令諭中對耶穌的形像描述都是1:17-20節提到過的,另外令諭都是寫給那裡教會的使者(messenger),即異象中耶穌手中的星。
贊忍耐,責失愛心 (2-4):令諭的內容由稱讚以弗所教會能辯別假教師和能忍耐開始; 說明以弗所教會對神的話語認識非淺,[2] 以弗所教會中人大概也以此為傲,然而,當教會日漸壯大,人數加增後,一切的教規傳統發展完備後,教會卻變得冰冷,人人只顧自己的事,而當逼迫來到時(一世紀末九十年代多米田治下的大逼迫),各人都對別人的處境視而不見,所以逼迫來到,他們都無法站立得穩,究竟是甚麼原因致令以弗所教會變成這樣?原來當以弗所教會壯大,一切都很有制度後,人與人之間卻疏遠了,起初的愛心失落了。
警告,把燈檯拿走 (5-6):主呼籲他們要察驗在何處跌倒,然後悔改,提到他們恨惡尼哥拉党人的行為,說明以弗所人是有能力悔改的。
令諭的應許 (7):「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儘管七教會都有不同的問題,看似無力抵擋,但主卻用這語句提醒他們,只要他們聽到主的吩咐,照著去行就必然得福。[3]因此以弗所教會若聽了主給他們這諭令後,照著去行,必能吃神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也即是說他們可以與神恢復關係,[4] 常有神的同在與幫助。
「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4),當人以為很認識神,一切都按著教會的傳統和規矩運作時,他們忘卻了教會的核心不是那些規矩,那些傳統,教會的核心是愛!
主這樣吩咐以弗所教會和我們,因為那失落了的愛心是可以重拾的。求主保守和帶領我們靠著主耶穌的恩惠,天父上帝的慈愛,聖靈的加力,重拾那起初的愛心,在我們的國家中,在我們的城市裡,在我們的教會中,在我們的家庭裡,在我們的生命裡,哈利路亞。
【羅5:5】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 |
【讀經隨想】「時候已經到了,人的幫助得到解決了,因為基督已經按著應許回來了,他就是道成肉身的女基督…」,這是東方閃電的街站在不停播放的資訊內容,這些明顯錯謬的資訊,這樣的膚淺教導怎會有人相信呢?當所有人都用這態度看東方閃電時,這異端卻成功進入不同教會帶人去他們的查經班,甚至有牧師脫教加入,怎可能呢?
東方閃電的教導乍聽之下確是很粗疏,但許多人去到那些查經班後,卻深感被尊重,被關心,被愛; 這些是他們許多日子以來都沒有經歷過的了,是的,當起初的愛心失落以後,那怕再有知識,懂得分辯東方閃電的謬誤,但這樣的教會卻不能站立,不能再結出聖靈的果子,再沒有生命。比起初信的時候,今天我們更愛主嗎?
【附錄: 給七教會令諭的格式】給七教會的不是獨立的一封信,卻像當時羅馬王帝給各處的令諭(聖旨),像羅馬王帝給屬土使者的令諭一樣,先會評說功過,然後發出訓示,最後就說明賞罰。內容都有如下的格式:
A. 令諭的雙方
A1「你要寫信給…教會的使者」,教會名字。
A2 復活基督的稱號:通常是取自第一章的描寫。
B. 令諭的內容
B1 「我知道」的稱許(除了老底嘉沒有稱許)。
B2 責備(除了示每拿和非拉鐵非沒有責備)。
B3 警告,按七教會不同情況而作出的。
C. 令諭的應許
C1 「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得勝的秘訣。
C2 「得勝的,我必將……給他」,得勝的應許。
[1] 顯然這信是在七個教會中傳閱, 所以按各教會的情況作出針對性的提點, 但更可能的是, 目標教會遠比七個教會多, 而是所有在亞細亞省的教會, 甚至當時在羅馬帝國境內的眾教會。
[2] 事實上讀者從新約其他書卷中知以弗所教會有相當優厚條件, 先有阿波羅在那裡傳福音, 後有保羅帶領他們領受聖靈, 更有保羅在推喇老學房三年的教導(見徒18-20章), 敎會後來問題叢生, 保羅又差派屬靈的兒子提摩太在那裡牧養(見提摩太前後書內容), 所以當時教會十分缺乏的真理教導他們不缺, 更能辯別假教師, 並恨惡傳假教導的尼哥拉党人。
[3] 這語句的意思實是聽了又遵守的人必然有福(1:3); 這是耶穌在福音書常用來鼓勵人聽而後行用語, 另參太11:15, 可4:23, 路14:35等。這用語實是猶太人的示瑪(Shema)的重述, 聽而後行也是示瑪的重點(參申6:4-9)。
[4] 亞當夏娃被逐出伊甸園, 再不能吃生命樹的果子, (創3:22-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