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1日 星期五

18.《不想追憶, 未能忘記》(詩137:1-9)


我們曾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一追想錫安就哭了。 (137:1)

我們曾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1),[1] 這是詩歌的標題, 這標題說明詩歌是回歸一代的以色列人唱的歌,[2] 是追想被擄時期的歌, 那時他們的心情矛盾, 當坐在巴比倫的河邊聚集時, 既懷念錫安, 卻又不想提及錫安。
A. 標題: 我們曾在巴比倫河邊坐下, 1
B. 哭泣, 因唱錫安的歌, 1-3
C. 哭泣, 因忘不了錫安, 4-6
D. 哭泣, 因以東人的惡, 7-9

「一想起錫安就哭了」(1)。雖然被擄, 以色列人被教導要繼續奉耶和華的名聚會(見以西結書),[3] 但他們在聚會裏不多唱歌, 因為唱歌令他們追憶錫安, 所以他們只把樂器掛在柳樹上然而, 擄掠他們的巴比倫人卻來到叫他們錫安的! 所以他們哭起來了, 因為錫安的歌讓他們想起錫安! 想起亡國之痛, 被擄之苦! 「我們怎能在外邦唱耶和華的歌呢?(4), 這是被擄之民當時心態。

「耶路撒冷啊(5), 當時被擄之民有這樣的表現是因為他們想徹底忘記錫安嗎? , 5-6節說明剛好相反, 他們沒有一刻會忘記耶路撒冷, 他們情願忘記各種謀生的工作技巧(「情願我的右手忘記技巧」的意思), 也不願忘記耶路撒冷! 如果有人說被擄的以色列人會竟然忘記耶路撒冷, 他們情願不開口說話, 因為只有耶路撒冷才可以給他們真正的喜樂。

「耶路撒冷遭難的日子(7), 被擄的以色列民不想追憶往事, 始終不能忘記錫安的苦難。7-8節聽起來好像是他們對敵人的咒詛, 其實那是兩個銘刻在他們心中的痛苦場景。第7節是第一個場景, 那是關乎本為兄弟之邦, 又曾經與猶大結盟共抗巴比倫的以東(27:1-15), 他們在耶路撒冷被圍之時的背信棄義, 這是叫被擄之民不能忘記的場景。8-9節是第二個場景, 那就是巴比倫在耶路撒冷城破之日, 屠殺猶大人那些慘絕人寰的情形, 包括把嬰孩摔在磐石上! 在被擄之地, 他們只恨不得將來巴比倫城也要被毀, 同樣的事也發生在巴比倫人身上。

「不想追憶, 未能忘記」, 那是被擄巴比倫時期的事, 活在回歸的日子, 可以每年上聖殿敬拜的一代不用這樣了, 是這樣嗎? 不是的, 這是回歸以後的錫安的歌, 他們唱這歌, 因為他們當下仍然是被擄的, 因為他們那時是活在異邦帝國之下(先是波斯、後是希臘、多利買、西流古、羅馬等)!
他們仍然是被擄的, 因為想要拆毀以色列的信仰的人仍然很多, 他們想直拆到根基!
他們仍然是被擄的, 因為他們的兒女仍然被無情地摔在磐石上! 只是使神的兒女失去生命的, 除了是磐石, 也可以是金錢、權力和地位!

By the rivers of Babylon
By the rivers of Babylon, there we sat down
Ye-eah we wept, when we remembered Zion. 
x 2
When the wicked, Carried us away in captivity
Required from us a song
Now how shall we sing the lord's song in a strange land 
x 2
Let the words of our mouth and the meditations of our heart
Be acceptable in thy sight here tonight 
x 2

By the rivers of Babylon (dark tears of Babylon)
There we sat down (You got to sing a song)
Ye-eah we wept, (Sing a song of love)
When we remember Zion. (Yeah yeah yeah yeah yeah)
By the rivers of Babylon (Rough bits of Babylon)
There we sat down (You hear the people cry)
Ye-eah we wept, (They need that ???)
When we remember Zion. (Ooh, have the power)




[1] 「曾在」(1)兩次出現(希伯來文sm, 另一處在第3, 和合本譯作「在那裏」)說明這是一首回歸以後的詩歌。By the waters of Babylon, there we sat down and wept, when we remembered Zion. (137:1, ESV)
[2] 「將要被滅的巴比倫城(8)」說明, 這歌最早也要在巴比倫被波斯所滅的前名, 約為主前539年前數年。
[3] 這是他們被擄以後發展出來的習慣, 沒有了聖殿, 以色列人仍然奉耶和華的名聚集祈禱, 讀摩西的律法書, 條件許可, 就在屋內聚集, 這些聚集的屋成為後來被稱作會堂, 直到耶穌的時代, 無數的會堂出現在羅馬帝國境內不同地方, 成為保羅的宣教隊最常去的地方, 而沒有會堂的地方, 猶太人就繼續在河邊聚會, 如保羅初到腓立比時帶領呂底亞信主的地方(16:13-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