擄掠人的,必被擄掠;用刀殺人的,必被刀殺。聖徒的忍耐和信心就是在此。(啟13:10)
|
「龍向婦人發怒,去與他其餘的兒女爭戰…」(12:17),這是有關大城傾倒七個異象的第二個。上文提到那蛇的攻擊過去了,但這一節卻說明「其餘的兒女爭戰」將要展開,因為當那大龍站在海邊的沙上時(12:18),海中就出來了一獸引發了另一場爭戰,這實是另一個比喻,說明當時的君王崇拜。
A. 海獸的出現。1-5
A1 有七個頭十個冠冕,1-2
A2 拜那獸的人都拜龍,3-5
B. 海獸的禍害。6-10
B1 拜獸者都沒有救恩,6-8
B2 凡有耳的就應當聽,9-10
有七個頭十個冠冕 (1-2):約翰用了但以理書的手法描述這海中上來的獸(參但7:1-8),一世紀九十年代的信徒會明白所謂海獸其實就是羅馬帝國,那七頭和十角說的就是輪番在位的羅馬王,包括那個受了死傷的尼祿,及當時在位的多米田。注意,約翰在17:10-13說明了這七頭和十角所喻表的內容。
拜那獸的人都拜龍 (3-5):全地的人都跟從這曾經受過死傷卻醫好了的海獸,去拜那龍。這要說明甚麼?藉著但以理書的信息,約翰實是提醒讀者靠著守住主道,在逼迫中可以靠主站立得穩的真理。[1]參附錄:海獸與但以理書。
拜獸者都沒有救恩 (6-8):這裡報告拜獸的人與聖徒爭戰得勝,於是所有不信主的人都拜那獸和龍。聖經學者指出,這一幕活脫就是但以理書講說的情景。主前二世紀,安提阿古四世治下的以色列人不准敬拜耶和華上帝,不准守節期和律法等的迫害。不同者只是把當日的以色列民換作一世紀九十年代的基督徒!迫害他們的就是那時羅馬帝國的多米田王!因為一世紀60年代的尼祿王開始大規模迫害基督徒,保羅和彼得那時殉道,直等這王猝死後,迫害才稍減,但多米田主政時卻變本加厲進行迫害,所以人們將他看作是尼祿第二,這就是所謂受過死傷卻得醫治的意思。
凡有耳的就應當聽
(9-10):當讀者一時間未能明白為甚麼在異象中,基督徒可以不向多米田下拜時,「凡有耳的,就應當聽」這個在七個訓喻中重複出現的短句再出現了,聽甚麼呢?[2]「那該被俘虜的,一定會被俘虜;那該在刀下喪生的,一定會在刀下喪生」(10上,現代中文譯本),這是約翰這時要他們聽的話,這是引用先知耶利米在耶路撒冷城破前的說話(參耶15:2)[3],讀者不會忘記,因著耶利米的宣告,無數始終持守耶和華上帝話語的以色列人在以色列國破家亡聖殿被毀的時候(主前586年),雖然被擄,他們沒有死在刀下,並且照著耶利米先知所預告的,70年以後回歸,重新建立聖殿聖城聖民,因為神的話語有大能,因為神的應許必然成就。
「因此,上帝的子民都需要有耐心和信心」(15:10下,現代中文譯本),是的,黑暗勢力看似非常倡狂,神的百姓看似被攻擊得體無完膚,但在前一幕,我們豈不是已經看見大龍被摔在地上,早已敗陣了嗎?如今大龍只是用海獸作垂死掙扎!只要守住主道,我們終必得勝,因為我們的主已經得勝,黑暗勢力看似倡狂,但主已經作王,仍然作王。
【詩121:1】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 |
【附錄: 海獸與但以理書的異象】讀這信至此,亞細亞眾教會的讀者已經知道約翰的異象都隱含舊約聖經的言說和信息,所以這一幕必然叫他們想起,但以理書第七章的那一幕,同樣是海中出來的獸,同樣長出十個角。
雖然但以理書的海獸只有四個頭(但7:1-28),而十個角是後來那小角長出來的,但約翰的異象只是用這些圖像叫讀者明白他的信息,為的是作為載體叫讀者明白其所以然。
十角七頭各代表甚麼?讀這信至此,一世紀九十年代的信徒會明白所謂海獸其實就是羅馬帝國,那些頭和角甚麼的就是輪番在位的羅馬王,包括那個受了死傷的尼祿,及當時在位的多米田。事實上,讀者們將會被告知七頭十角是喻表羅馬帝國那些年間的眾多的王和他們的名字(參17:10-13)。
[1] 「四十二個月」(5)。這是七號插曲時說過的(見11:2),所以當海獸在各處進行迫害,人們都要向海獸下拜時,名字記在羔羊生命冊上的(8),可以不向這獸下拜。
[2] 可以不向羅馬王帝多米田下拜, 真的可以嗎? 當讀者讀這信至此時, 也許會發出這樣的問題。
[3] 「他們問你說:『我們往那裡去呢?』你便告訴他們,耶和華如此說:定為死亡的,必致死亡;定為刀殺的,必交刀殺;定為饑荒的,必遭饑荒;定為擄掠的,必被擄掠。」(耶15: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